“互联网+”时代 微电影式的“3D打印”

2015年12月25日 来源:科工网  浏览 844 次 评论(0)

巴别塔倒塌后,有人说坏,有人叫好,结果是形成了数之不尽的各种方言,这是造就多样性文化的基础。古时候方言也是需要文字记载的,记载方言和民间故事的小文官称为“稗官”。现在时髦的“互联网+”为方言提供了更多流行的机会,大量的方言小故事、小段子视频在微信、微博上传播。而我有幸加入了这个“互联网稗官”队伍,和许多柳州仔一样,将2D的柳州方言进行3D的视频作品转化。

2011年初我与朋友筹备拍摄独立电影《废嘎啦》,先不讨论剧情如何,单单是剧名就引发柳州人的亲切感和关注。“废嘎啦”是斗断了腿的蟋蟀,意指废人、窝囊废、蠢蛋。在向社会征集“废嘎啦”故事的预热活动中,我们收集到不少关于“废”的奇闻轶事,一时间赢得众多拥趸、粉丝。一位老年粉丝还来电询问我们,何以找出“废嘎啦”这一流行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柳州话用作电影名,我们回答说:这本就是做一部关于柳州仔的电影,说几个柳州年轻人的荒唐故事。老年粉丝得知后颇感欣慰,他说,对于柳州话人们有些误解,它并不都是脏兮兮、尖酸刻薄的,少“废嘎啦”这样的词汇是有地域文化特点的,损人不带脏字,有节制,萌萌的。

2013年春夏之交,有朋友筹备策划一部柳州方言的荒诞喜剧微电影,我担任制片人组建剧组。筹备会上大家各抒己见,一番交锋后剧情主线随即敲定,但关于片名的讨论,半晌都谈不到兴奋点上。我提议,片名就应该用柳州话,譬如“嫩子”,精辟短小,这是柳州人日常话语中用以替代“怎样”“又如何”的问句句式,放在柳州人的日常语境中,既充满着愤世的荷尔蒙,又有看破万物法则的冷峻,符合一部喜剧微电影的基因。

经过剧组20个成员的精心拍摄和全力制作,仅用40个工作日就完成了30分钟时长的柳州话微电影《嫩子》,在视频网站的点播总量突破3000万次,成为当年名列前茅的微电影之一。柳州仔的效率和坚持得以体现。

这样的痛快案例是有文化启迪意义的。有朋友断言,在柳州区域少有20个以上的类似《嫩子》的方言微电影项目会在感召下启动并达成。我和团队的脚步也停不下来,2014~2015年,突破单集微电影模式的微剧集“fun歪篇”开始上线吸引大众眼球,以周播形式播出,一时掀起追剧热潮。这部柳州微电影剧集的监制——著名作家鬼子表示,从剧集策划开始就紧紧抓住柳州话的精髓,让的柳州话更凸显,立足于柳州人戏谑调侃的语调和光怪陆离的俚语,大作文章。

于是“莫裸我”(别骗我)、“阿妹克吃螺蛳粉咩”、“心松有海哪凯没是马尔代夫”(心中有海哪里都是马尔代夫)等句式的微剧集甫一上线就令观众们捧腹大笑。主要角色是一个爱岗敬业的猪肉佬,在微剧集中因为过于专注自己的杀猪事业而忽视了妻子,妻子跟别人私奔了。饰演猪肉佬的演员走在柳州街头常常有热心观众跟他问好合影,太入戏的观众还关心他的“妻子”回家了没有,需不需要帮忙去找,令人哭笑不得;很多观众还在网页链接后发表评论,加入讨论,更甚者通过各种渠道给剧组主创输送故事、段子,互动融融。

庆幸自己能加入微电影行列,用类似于3D打印的方式来记录、展现柳州方言,呈现柳州这座工业之城温情、人文的另一面。这是酥心的、粘稠的、有意思的文化方式。

我来说两句
人参与 丨 评论0条)
图标
注册 登录    
评论列表
每页 10 条,共 0 条
×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欢迎投稿

×

邮箱:15236061639@163.com

QQ:60298351

微信:a18137798589

(版权所有 科工网&北京天云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 Copyright 2015 - 2022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0211号-5   |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