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朝晖:智能制造与以人为本的关系

2017年2月10日 来源:天云聚合B2C2B--亚洲最大、最安全的网上交易平台  浏览 2300 次 评论(0)

很多人都意识到:智能制造需要重塑价值观。笔者认为,智能制造的顶层设计,应该把“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


价值观的转变,首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是人口形势变化的结果。2008年首次出现民工荒开始,中国蓝领的工资已经上升了5、6倍。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人口高峰是1962年开始的。按照60岁退休计算,5年以后,更严重的劳动力危机就会到来;到2025年,劳动力总人口减少1亿以上。由于新增加的劳动者中有一半是大学生、大量的独生子女,中国的家长往往不希望孩子做工人,工作环境相对较差的制造业会长期面临严重的劳动力危机。


很多人看到了劳动力成本上升侵蚀企业利润,却未必看到它带来的更严重的负面问题:员工追求享受、纪律涣散、自我为、责任心下降、耐受力下降。那时,即便公司花更多的钱,也找不到现在这样的员工。如果不能及时应对,会使得企业的管理更加困难,质量、成本、问题可能恶化。


这就是企业必须强调“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因。


“以人为本”与“机器代人”有着密切的联系。“机器代人”早出现在工业时代,是让机器代替人的重体力劳动。进入自动化时代后,“机器代人”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类的劳动效率。中国先进钢铁企业从人均生产几吨钢到一千多吨,就是自动化水平提高的结果。 在智能化时代,代替的往往是那些需要将感知和思考结合在一起的轻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


在智能化时代,“机器代人”也是我们追求的方向。智能制造不等于“无人化”是因为技术和经济的可行性不行,而不是不愿意去做。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时,抓手是通过机器代人,减少人的工作量,尤其是恶劣条件下的工作量、重复性的工作量、低效率的工作量、高端人士的工作量、约束人身自由的工作量。这样,就人不喜欢的、枯燥的、重复性的事情交给机器去做,从而让更多的人喜欢加入制造业。如果能做到“以人为本”,就可以给人创造更人性化、更宽松的工作环境、慢节奏的工作方式、乃能够同时兼顾工作和家庭的自由。


推进“以人为本”的理念,的阻力之一或许是与经济可行性的矛盾。我们知道:推进智能化是要付出成本的。劳动力成本的减少,未必能够抵消成本的付出;有些技术可以人的劳动强度、让工作更舒服、劳动量更少,却未必能直接劳动力成本。这样,从长期看、从人类社会的全局看,“以人为本”的技术是需要发展的方向,但从短期看、从企业自身里一看,却可能是负效益、不具备经济可行性。这一矛盾肯定会阻碍相关技术的发展。要解决这个矛盾,需要将智能制造注入新的价值创造能力、尽量让“以人为本”的技术具备经济可行性。比如,在机器代人的同时,让机器做得比人更好、克服人类的缺点,以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其经济性就会上升。


换个角度看,“以人为本”与技术经济性的矛盾,常常可以看做短期和长期的矛盾:当工作环境更人性化的时候,企业就能用更低的工资雇佣的员工、甚能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开拓各种服务市场或者让员工成为自由职业者。但这些利益都是较长时间之后才能发挥出来的,获利的多少与社会发展的程度相关。


在“以人为本”的背景下,员工自身也要实现转型。很多员工逐步成为“知识工作者”、通过知识的生产和使用创造更多的价值。所以,推进以人为本时,必须研究如何促进人的积极性:推进智能制造时,需要人们贡献自己的知识,但贡献知识之后,却有可能让自己贬值、甚失去工作岗位。没有以人为本的观念以及对应的方法和制度,这些工作就很难开展。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我们 强调以人为本,并不是要求企业提高觉悟,而是适应人口、社会环境变化必须做出的改变。“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是人的需要——其前提是经济高度发达、人们去做那些有创造性、有利于自我实现的工作:就像很多七、八十岁的企业家不愿离职、特朗普做总统不要钱一样。要达到这个条件,就要把人不愿意做的工作,已经交给机器去做。智能化就是达到这个目标的一个台阶。

当然,受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的约束,具体到每个企业推进智能化节奏,应该结合自身的情况。现在能追求“以人为本”的企业,往往只是谷歌这样的极少数企业。

我来说两句
人参与 丨 评论0条)
图标
注册 登录    
评论列表
每页 10 条,共 0 条
×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欢迎投稿

×

邮箱:15236061639@163.com

QQ:60298351

微信:a18137798589

(版权所有 科工网&北京天云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 Copyright 2015 - 2022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0211号-5   |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