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夫特肖永强:国产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化发展之路
2019年12月23日 来源:高工机器人 浏览 1109 次 评论(0)
2016年全球新增装机容量约29.4万台,到2020年预计将新增170万台工业机器人。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市场经历了一个2013年-2017年的快速发展时期,到2018年发展趋于稳定。12月13日,埃夫特机器人事业部总工程师肖永强在2019高工机器人年会闭幕式上发表《智能化—国产工业机器人发展的思考》演讲时分析了这一波快速增长背后的2个因素: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巨大需求,另一个是机器人价格的快速下降。可购买的机器人价格在过去6-7年间下降了30%-70%。
此,机器人价格已经不再成为限制机器人广泛使用的重要因素。然而,从人均机器人使用量来看,机器人的使用远未达到人们的期望数量,很多地方是用不了而不再是用不起。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全球每万名工人将对应74台机器人,西方发达在300台以上,而中国只有68台。可见,全球市场增长空间很大,中国市场增长空间更大。从机器人使用的行业来看,机器人在汽车和3C电子制造行业占比超过65%,原因在于汽车和电子制造行业的标准化程度较高,来料一致性好,属于单件大批量制造;并且都属于大型制造企业,具有良好的设备运维团队。然而,机器人应用的未来市场在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量大面广的通用工业,目前应用数量和领域只是冰山一角。国外机器人在汽车行业占比较高,在通用工业的应用也刚起步,这是国产自主品牌机器人换道超车的机会。实际情况是,编程复杂、复杂、产品频繁换产等一系列问题阻碍了传统工业机器人(包括国外主流品牌机器人)在通用工业广大中小企业的批量应用。所以说,用机器人可能省人不省心。“如何提高智能化,使用门槛”成为了国内外机器人厂商面临的普遍问题。一个智能的系统需要包含:大脑、感官、小脑和四肢,此外,还需要云和数据把它们联系起来,有了这些,就可以面向喷涂、焊接、打磨、物流等工业建立相应的应用及云。智能系统要运行起来,首先大脑需要运行在云端,算法基于数据和算力来工作。同时,需要现场的不断的数据收集和反馈,对算法和数据进行优化和丰富,云端规划的数据又需要通过小脑,也就是机器人控制系统进行下发,实现指令的执行和运行数据的反馈。在智能系统方面,埃夫特已实现了在云、算法、机器人、及集成方面的部署,并通过与外部传感和其他应用的结合,搭建满足终端的解决方案。在系统中,除机器人之外,云、数据、和感知成为关键要素。肖永强进一步分析,“上云”是指传统机器人中的包的部分。“包其实是功能包,因为有了这样的软件还不行,需要现场师傅进行参数的调整,这部分传统装在现场师傅脑子里的东西,我们想把他上云,布置在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