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的担当:3000多家企业转产防疫物资
2020年2月15日 来源:全球智能制造观察 浏览 939 次 评论(0)
据卫健委网站2月13日消息,新型冠状病毒累计确诊病例59888例。疫情威胁如芒在背,防疫、控疫刻不容缓,无数医生、护士、军人、清洁工等奋战在一线,在大众和病毒之间隔出了一道屏障,而如何守护他们的生健康,也牵动着无数人的心。由于疫情爆发突然,恰逢春节假期以及隔离导致交通、物流不畅等原因,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防疫物资紧缺。据工信部2月2日发布的消息,目前我国口罩实际产能已恢复60%,但以医用防护服和N95口罩为代表的的医疗防护用品依然紧张,国内口罩等相关物资的产能与需求还有很大缺口。2月3日,卫健委副主任李斌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所需防护采购经费,由地方财政予以安排,中央财政视情况予以保障。2月9日,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发挥储备作用支持应对疫情紧缺物资增产增供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强调全力保障医疗防护紧缺物资供应。《通知》在条明确指出鼓励企业多措并举扩大医疗防护物资生产供应。支持生产疫情防控医疗物资的企业尽快实现满负荷复工复产;支持有关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增添生产线(设备)迅速扩大产能;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尽快实现转产,生产应对疫情急需的紧缺医疗物资等。积极帮助企业解决资金、资质、生产场地、设备购置和原材料采购等实际困难,促进上下游生产良性循环,指导企业科学改进生产,保证产品质量。此外,《通知》还在第四条指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鼓励相关企业对扩大的产能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和市场需求进行转产,推动产品生产由《兜底采购收储的产品目录》类型向市场需求量大的其他类型、标准或型号转变,在满足医疗物资需要的同时向满足工业或消费需要转变,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对转型生产企业保留适当产能,鼓励地方相关部门研究出台在一定期限内予以相应支持的政策措施。据天眼统计数据显示,以工商注册变更信息为标准,2020年1月1日2月7日,已有超3000家企业经营范围新增了“口罩、防护服、消毒液、测温仪、医疗器械”等业务。2月3日,服装企业红豆实业生产的首套防护服下线。红豆股份2月1日决定停工西服生产,改产防护服。2月5日,批1000件一般防护服发货。2月10日晚完成生产线扩产,将一般防护服日产1万件提高3万件,月产能达90万件。2月4日,日化企业洁宝日化调整生产线,开始生产75%酒精消毒液和84消毒液,目前每天可以生产75%的乙醇消毒液和84消毒液4万瓶。2月6日,车企上汽通用五菱宣布,联合供应商通过改建生产线的方式转产口罩,无尘车间将于本月内建成投入使用,共设置14条口罩生产线,日产量可达170万副以上。2月7日,能源企业中国石化利用自身拥有大量口罩原材料熔喷布优势,就11条口罩生产线与合作伙伴完成对接,改造后能直接生产口罩。2月7日,机械工业企业上海电气在上海在市经信委和市国资委领导下成立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保障突击队,帮助上海市相关企业恢复启用原有封存、停产、停用的口罩生产设备与产线。上海电气旗下赢合科技一周内完成了在原有电池产线改造平面医用口罩全自动一体机的研发,并与三枪集团、振德医疗签订了口罩全自动生产线设备订单。此外,还有包括富士康、比亚迪、上汽、腾讯、阿里、恒大、京东、水星家纺、延安必康、紫鑫药业、卫河酒业等不同领域企业纷纷接力,加入防疫物资生产队伍,合力保障疫情防控顺利进行。上一次面临疫情威胁是2003年的SARS,相对于SARS,新冠病毒具有更高的传染性,这也导致隔离成了主要的防疫手段之一。从当前情况来看,隔离先影响的是以餐饮、交通、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其次才是以加工制造为主的第二产业。企业转产一方面是企业担当责任、国情下的选择,另一方面也是企业应对这次疫情影响采取的举措之一。新冠疫情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可以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来看,短期影响主要体现在员工无法正常复工和流通障碍。员工无法正常复工对通常以大量人工为主的制造企业而言,每一天的延误都是损失。尽管现在很多企业已经采用了大量的自动化设备,但是全自动化的情形还是很少,整个产业的供应链不能一起复工,难以开展工作。流通障碍会对企业一切需要人参与的流动产生影响,例如原材料采购、物流运输、售后上门服务、机加工外协等,影响企业恢复正常运营的多个方面。长期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三产业带来的连带效应和这次疫情中所表现出来的抗风险能力。根据新的2020年制造业PMI指数,1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50.0%,较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新冠疫情的影响尚未显现。餐饮、交通、服务等行业在这次疫情中受到的冲击,后期可能会慢慢表现在对消费、服务的需求上,从而影响企业的订单、库存和生产模式。在这次疫情中,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智能服务机器人等在防控工作中被大量应用,生科学、健康医疗、远程办公等也成为热门领域,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大的发展,也将吸引更多企业的关注和投入。对于选择转产的企业来说,一方面能为社会提供需要的物资,增加业务收入,同时也将大量闲置的人工和设备利用起来,减少成本消耗;另一方面,此次疫情对人们的生活、工作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考验着个人、企业、应对突发性事故的能力,转产企业作为此次疫情的前线参与者之一,也将从中学习,更好的应对疫情结束后的机遇和挑战。据了解,此次选择转产的大多数企业都是在原有设备和产线上进行改造,或者选择企业联合,这种方式不仅可以风险,也能化的利用现有资源为企业创造效益。此外,在《通知》第二条中也进行了相关规定,对《产品目录》中企业多生产的医疗防护物资,按现有收储制度和办法,全部由兜底采购收储,尽量保障企业效益。每一场疫情的爆发都是一次人类的困境,我们遭受磨难,也从中学习和进步。和平时期我们总容易忽略很多事情,而灾难面前,每一缕暖光都弥足珍贵,短短几天,无数企业调整规划,迅速投入生产,从这些转产的企业身上,我们看到了更多当代企业家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和他们勇于肩负的勇气和力量。
据卫健委网站2月13日消息,新型冠状病毒累计确诊病例59888例。疫情威胁如芒在背,防疫、控疫刻不容缓,无数医生、护士、军人、清洁工等奋战在一线,在大众和病毒之间隔出了一道屏障,而如何守护他们的生健康,也牵动着无数人的心。由于疫情爆发突然,恰逢春节假期以及隔离导致交通、物流不畅等原因,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防疫物资紧缺。据工信部2月2日发布的消息,目前我国口罩实际产能已恢复60%,但以医用防护服和N95口罩为代表的的医疗防护用品依然紧张,国内口罩等相关物资的产能与需求还有很大缺口。
国
调控,地方跟进企业转产家调控,地方跟进企业转产
2月3日,卫健委副主任李斌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所需防护采购经费,由地方财政予以安排,中央财政视情况予以保障。2月9日,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发挥储备作用支持应对疫情紧缺物资增产增供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强调全力保障医疗防护紧缺物资供应。《通知》在条明确指出鼓励企业多措并举扩大医疗防护物资生产供应。支持生产疫情防控医疗物资的企业尽快实现满负荷复工复产;支持有关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增添生产线(设备)迅速扩大产能;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尽快实现转产,生产应对疫情急需的紧缺医疗物资等。积极帮助企业解决资金、资质、生产场地、设备购置和原材料采购等实际困难,促进上下游生产良性循环,指导企业科学改进生产,保证产品质量。
此外,《通知》还在第四条指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鼓励相关企业对扩大的产能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和市场需求进行转产,推动产品生产由《兜底采购收储的产品目录》类型向市场需求量大的其他类型、标准或型号转变,在满足医疗物资需要的同时向满足工业或消费需要转变,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对转型生产企业保留适当产能,鼓励地方相关部门研究出台在一定期限内予以相应支持的政策措施。据天眼统计数据显示,以工商注册变更信息为标准,2020年1月1日2月7日,已有超3000家企业经营范围新增了“口罩、防护服、消毒液、测温仪、医疗器械”等业务。2月3日,服装企业红豆实业生产的首套防护服下线。红豆股份2月1日决定停工西服生产,改产防护服。2月5日,批1000件一般防护服发货。2月10日晚完成生产线扩产,将一般防护服日产1万件提高3万件,月产能达90万件。2月4日,日化企业洁宝日化调整生产线,开始生产75%酒精消毒液和84消毒液,目前每天可以生产75%的乙醇消毒液和84消毒液4万瓶。2月6日,车企上汽通用五菱宣布,联合供应商通过改建生产线的方式转产口罩,无尘车间将于本月内建成投入使用,共设置14条口罩生产线,日产量可达170万副以上。
2月7日,能源企业中国石化利用自身拥有大量口罩原材料熔喷布优势,就11条口罩生产线与合作伙伴完成对接,改造后能直接生产口罩。2月7日,机械工业企业上海电气在上海在市经信委和市国资委领导下成立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保障突击队,帮助上海市相关企业恢复启用原有封存、停产、停用的口罩生产设备与产线。上海电气旗下赢合科技一周内完成了在原有电池产线改造平面医用口罩全自动一体机的研发,并与三枪集团、振德医疗签订了口罩全自动生产线设备订单。此外,还有包括富士康、比亚迪、上汽、腾讯、阿里、恒大、京东、水星家纺、延安必康、紫鑫药业、卫河酒业等不同领域企业纷纷接力,加入防疫物资生产队伍,合力保障疫情防控顺利进行。上一次面临疫情威胁是2003年的SARS,相对于SARS,新冠病毒具有更高的传染性,这也导致隔离成了主要的防疫手段之一。从当前情况来看,隔离先影响的是以餐饮、交通、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其次才是以加工制造为主的第二产业。企业转产一方面是企业担当责任、国情下的选择,另一方面也是企业应对这次疫情影响采取的举措之一。新冠疫情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可以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来看,短期影响主要体现在员工无法正常复工和流通障碍。员工无法正常复工对通常以大量人工为主的制造企业而言,每一天的延误都是损失。尽管现在很多企业已经采用了大量的自动化设备,但是全自动化的情形还是很少,整个产业的供应链不能一起复工,难以开展工作。流通障碍会对企业一切需要人参与的流动产生影响,例如原材料采购、物流运输、售后上门服务、机加工外协等,影响企业恢复正常运营的多个方面。长期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三产业带来的连带效应和这次疫情中所表现出来的抗风险能力。根据新的2020年制造业PMI指数,1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50.0%,较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新冠疫情的影响尚未显现。餐饮、交通、服务等行业在这次疫情中受到的冲击,后期可能会慢慢表现在对消费、服务的需求上,从而影响企业的订单、库存和生产模式。在这次疫情中,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智能服务机器人等在防控工作中被大量应用,生科学、健康医疗、远程办公等也成为热门领域,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大的发展,也将吸引更多企业的关注和投入。对于选择转产的企业来说,一方面能为社会提供需要的物资,增加业务收入,同时也将大量闲置的人工和设备利用起来,减少成本消耗;另一方面,此次疫情对人们的生活、工作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考验着个人、企业、应对突发性事故的能力,转产企业作为此次疫情的前线参与者之一,也将从中学习,更好的应对疫情结束后的机遇和挑战。据了解,此次选择转产的大多数企业都是在原有设备和产线上进行改造,或者选择企业联合,这种方式不仅可以风险,也能化的利用现有资源为企业创造效益。此外,在《通知》第二条中也进行了相关规定,对《产品目录》中企业多生产的医疗防护物资,按现有收储制度和办法,全部由兜底采购收储,尽量保障企业效益。每一场疫情的爆发都是一次人类的困境,我们遭受磨难,也从中学习和进步。和平时期我们总容易忽略很多事情,而灾难面前,每一缕暖光都弥足珍贵,短短几天,无数企业调整规划,迅速投入生产,从这些转产的企业身上,我们看到了更多当代企业家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和他们勇于肩负的勇气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