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困境中的中国制造业,工业互联网助力对抗疫情
2020年2月25日 来源:机器人网 浏览 1101 次 评论(0)
疫情之下,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大考“:“新冠“病毒疫情传播范围广,为有效防控疫情,春节假期延长,众多企业被迫延迟开工。这对于严重依靠人工、”哑巴“设备较多的制造业企业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员工无法按时到岗,意味着生产车间里面的机器设备将面临无人*作而无法正常运转工作的窘境,产线停摆,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陷入停滞状态,加之订单无法如期交付所带来的违约风险、客户丢失等情况将接踵而,对于产线落后的制造业企业而言或将是”灭顶之灾“。除此之外,部分制造业企业还将面临因为供应链端而引起的制造成本升高,产品交付稳定性等方面的问题。面对“新冠“疫情,早日控制住疫情,实现复工复产是企业为期盼的事情,为使企业所受损失降,从中央各部委到地方十分给力,纷纷出台帮扶措施。2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帮助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共渡难关有关工作的通知》,对于面临困境的中小微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是雪中送炭,《通知》明确将采取措施保障企业复工复产、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扶持、金融扶持、创新支持等六方面20条措施,帮助广大中小企业坚定信心,强化措施,实现有序复工复产,共克时艰。
2月9日工信部出台的《通知》中,关于“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支持”值得关注,明确提出要实施产品创新、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中小企业智能制造水平、促进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从《通知》中可以看出疫情之后,工信部将更加重视推动劳动密集型企业、“哑巴“产线等低附加值、低效率的制造业企业实现智能制造。我们认为工信部后续还将会对推动企业向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方面转型加码更多详实的政策与更大力度的补贴扶持资金。面对”疫情“,中小企业应该重新整装出发,用好政策,企业抗风险能力,降本增效,推动产线、管理等方面转型升级。本次疫情会对中国经济产生短期冲击,制造业自然也不例外,但对于完成产线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的制造业企业而言,受疫情冲击的所带来的人工端、原材料供应端、生产端等方面的困难范围、深度是可控的,通过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及智能化供应链的应用,能够限度的保障基本生产,将企业延迟复工所带来的诸多影响降。例如半导体显示行业的自动化程度很高,在春节期间虽有部分工人休假,但是生产运营活动依然按照计划有序进行。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逐步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制造业作为供给侧改革的主要领域,更加关注于优化经济结构、新旧动能转换,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才是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经过本次疫情,将会倒逼更多制造业企业思考转型升级之路,以提高生产效率、转变生产方式。2019年上半年,中国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3.1%。通过技术改造投资让制造业企业在短期内“老树发新芽”,引导企业把资金投向新技术、新、新设备、新材料。疫情之后,制造业企业将会更加重视智能制造,推动产线智能化、信息化,生产设备更新改造,推进少人化和柔性生产,推进基于工业互联网的远程智能服务,物流供应链的智能化,增强供应链抗风险、抗击打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应对突发事件所带来的影响。当下,疫情防控阻击战已经进入为关键阶段,“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疫情后,为迫切的是推动企业复工复产,生产经营重回正轨,程度减少对国民经济的冲击。全社会已经行动起来,近日,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征集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护上线工业APP共计240款。与此同时,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也分别从疫情防控、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远程运维、远程办公、云服务等方面,提供多项平台服务,帮助企业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实现高效、便捷、在线、协同的工作模式,助力企业尽快走向正轨。宗申集团下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忽米网针对于中小微企业复工而推出的“星云计划”,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多价格低、质量优、种类多的云产品,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快速实现上云上平台服务。疫情导致人口流动趋缓,企业将面临更加严重的用工荒,导致复工困难,制造业企业需要引入智能化技术,减少设备、产线对人工的过度依赖。例如,联想集团武汉基地的手机生产已实现高度自动化,从物料进场到贴片焊接、部件,到组装和整机,再到终包装与交付出场的整个过程中,已经实现了物料可追溯、电路板焊接的自动、生产线的全自动监控、整机的全自动出厂测试、厂区物料运输的AGV机器人全自动运输,即便人工短缺,同样可以保证产线的正常运转。同时,制造业企业推进产线智能化改造,不仅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劳动成本、产品质量及稳定性、缩短产品生产周期,还能够更好的应变市场竞争,快速满足市场需求、化被动为主动,让企业实现长久发展。例如,在智能化改造传统工业生产线上,宗申动力摩发1011线便是一个典型的案例。经过一年的实践运用,忽米网完成了对宗申动力摩发1011线的智能改造工作,与传统的自动流水线相比,智能改造后的1011生产线人员减少66人,减少比例超过50%;自动纠错防错能力了10.6倍;作业自动化率增长了10倍;人均产出效率了2.2倍;过程装配质量数据采集分析点了10.8倍。2020年,工业互联网对中国制造业的渗透率有望持续提高,工业互联网将与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迎来新一轮深度融合,更好赋能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