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视觉的“开场战事”

2020年11月13日 来源:高工机器人  浏览 719 次 评论(0)


从2D到3D,工业视觉行业技术积累了十几年之后,产品开始趋于成熟,但在市面价格表现上却并没有稳住,图漾科技刚刚宣布打造“
5000元行业爆款——FS820”,后面如本科技也推出了不足万元的RVC X mini 3D智能相机

 

单从价格来看,整个行业好像开场就进入战争状态。

 



相机只是“入场券”




对此业内人士也是众说纷纭。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卢彰缘表示:“产品价格随着市场化进程加快而下降实属正常市场现象,国产厂商的快速入局,包括相机与解决方案价格快速下降,同时,国产厂商从来不乏以‘低价打市场’的先例,所以大家都会主动或被动的效仿。”

 

相机价格的下行或将成为战争的开始。

 

熵智科技CEO赵青认为:“现阶段相机的价格下行并不能成为撬动整个行业向前发展的支点,相机价格能成为行业发展的支点那一定到了‘中场战事’,行业的整体生态已经基本完善。”

 

一方面相机只是整个3D视觉的入场券,相机仅仅代表成像,成像后面还有软件算法、运动轨迹规划等各方面,这是一个产业生态协同的问题,相机价格的下行也有可能会加速行业的商业化落地。

 

另一方面,相机作为视觉基础的硬件设备,虽然只是决定了成像的质量,但成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后续的算法难度。从消费级场景到工业场景,虽然demo很多都能做,但是真正在实际应用场景中能做到如何,还要等时间检验。

 

所以,现阶段国内的3D视觉商业落地,从相机、算法、运动轨迹规划到集成方案,缺一不可。

 

纵观国内的3D视觉厂商,无一不是在产品和方案上苦下功夫。梅卡曼德CEO邵天兰讲到:“梅卡曼德专注于产品,但是在行业开始的那几年,由于行业开始起步,几乎全是我们自己的项目组在做视觉部分调试,但是经过几年的市场培育,很多集成商已经开始自己独立完成,我们则可以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产品迭代上。”

 

而在具体的方案上,3D视觉就是为解决非标场景而生,但非标场景也为3D视觉的落地带来了很多难点,需要3D相机、视觉识别算法、抓取规划、运动避障、机器人等等部件进行配合。

 

邵天兰讲到:“其实3D视觉很像机器臂、PLC,其产品本身可以通用,但是场景都是不同的,视觉厂家和集成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互相不能替代。所以大家要各自做好一个环节,服务好终端客户。”

 



物流还是工业




其次的战场就是物流和工业的选择逻辑。

 

由于3D视觉是从国外发展而来,所以在应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国外市场的影响,衍生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应用领域,那就是物流和工业。

 

开始两者的基本逻辑都相似,那就是取代人力进行重复性、危险性的劳动。但是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对国情的不断了解,3D视觉真正的机会正在显露。

 

从刚需来看,在仓储物流行业能做到分拣的设备并不只是3D视觉,分拣传送带等流水线照样可行,而且物流行业对分拣的节拍要求更高,现阶段的视觉配合机械臂很难做到。

 

从劳动力短缺的角度来看,中国一名普通的搬运工年薪大概在10万左右,而同等条件下的美国是10万美元,欧洲是10万欧元,短缺的是熟练的技术工人,并不是普通的搬运工。

 

业内人士表示,从底层逻辑来讲,目前机器人加视觉系统在物流中属于单站优化系统,能做到的就是节省某些人力成本。但是对于当前的中国仓储物流行业而言,还面临的是基础建设的问题,即如何仓储密度、化提高吞吐量、周转效率,单点优化更多的是技术先进性的代表。

 

而在满足了仓储之后、是搬运,即AGV这种自动化设备,后才是分拣,也就是3D视觉的机会才会凸显,但未来物流市场的空间依旧宽广。

 

而在工业领域,机会则越来越*。如果说主要集中在3C行业,那么引导定位主要在重工、汽车等行业。

 

首先在重工、汽车等行业,机器人的使用已经*普遍,加装视觉进行辅助*作并不需要对原有产线进行改造,反而可以一步到位。

 

其次在性能要求上,一般来说,这类客户对于精度的要求普遍为亚毫米级别,现有的超高精度双目激光相机完全能满足,其生产节拍相比之下并没有物流分拣那么快,速度在几秒到十几秒不等,更多的要求是定制化,这就*契合了当下的国内3D视觉厂商立足国内市场的优势,所以近年来重工、汽车行业对视觉类产品的应用开始不断加快。

 

后,这类客户也有“钱”,物流企业的价格承受力较低,而且改造周期较长,相比之下,重工、汽车等领域价格并不是点,国产3D相机的价格一般在5-7万元人民币,进口相机在10万元及以上,再加上一整套的软件算法,国产价格大概在12~15万,进口品牌在25万左右。

 



“观望状态”的国外同行




后的对手,来自“蠢蠢欲动”的国外友商。

 

“相比于国内市场,国外厂家也并没有多少的技术领先,可以说在这一领域,国内外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再加上价格对冲,国外厂家进入国内市场优势并不大。”赵青表示。

 

国外厂家的优势在于‘专一’,一方面是专注于下游行业,例如ISRA——工业无序分拣、MUJIN——物流拣选;另一方面则是产业链较为完备,相机硬件、软件算法、集成算法各司其职,互不干涉。

 

所以,现阶段国内的整体生态对于国外厂商而言,很不友好。

 

“现阶段,国内具备3D集成能力的综合服务商太少,所以国外的代理商模式在国内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技术支持不足’,国外的生态是各司其职,但是在国内从产品到解决方案,是现阶段的厂家所必须具备的。”邵天兰讲到。

 

但随着国内市场的不断完善,国外友商的进入也只是时间问题,photoneo、zivid已经开始拓展国内渠道。

 

未来,随着国外厂家的大举进入,3D视觉产业链、下游行业必将迎来一场深远的变革,到那时,也才是真正“刀兵相见”的时刻。

我来说两句
人参与 丨 评论0条)
图标
注册 登录    
评论列表
每页 10 条,共 0 条
×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欢迎投稿

×

邮箱:15236061639@163.com

QQ:60298351

微信:a18137798589

(版权所有 科工网&北京天云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 Copyright 2015 - 2022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0211号-5   |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