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能够挽救老龄化吗?

2021年5月28日 来源:工控网  浏览 780 次 评论(0)

现象:老龄化

2021年5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数据显示:

从年龄构成来看,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5.44个百分点。

数据一出,中国“老龄化”占比持续上升等热点话题,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

一起来看下联合国定义的老龄化社会标准:传统标准,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规定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可以看到,无论是传统标准还是新标准,本次统计数据都表明:我们现在处于轻度老龄化社会。

增长率放缓,老龄化加速,这种变化,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劳动力人口的减少和社会养老压力的加大。

现象2:用工慌

前不久有一篇新闻写到,以前的招聘现场,都是工人排排站,等着老板来挑。然而,现在却反了过来。眼下,工人挑老板,这样的招工场景正在各个制造厂上演。从“老板挑员工”到“员工挑老板”,可谓是风水轮流转。

制造业用工慌话题也是屡谈不止。

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21年季度招聘大于求职“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中显示,制造业岗位当前存在较大的用工缺口,在新进排行的29个职业中,有20个与制造业直接相关,占比近七成。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愿意从事单调重复的车间工作,制造企业普遍面临用工难,即便月薪达到上万元很可能也招不来一个技术工人。


机器人会是解决之道吗?


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和劳动力成本升高,是工业机器人发展的长期支撑。这一论点你认可吗?
先来看,用工慌问题,制造企业招工越来越难,对于企业来说一般面临两个选择:一是提高工资,二是利用工业机器人或自动化技术升级减轻及人工成本压力。
在之前我们写过的文章“年轻人为什么不去制造业”中,可以看到,国内制造业平均工资不断,且单纯的提高工资已经对当下的年轻人毫无吸引力。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原材料等各种成本上涨,适龄劳动力人口占比逐年下降,以自动化设备代替人工的需求十分迫切。
再来看老龄化问题,在麻省理工学院(MIT)应用经济学教授Daron Acemoglu、波士顿大学Pascual Restrepo的一项研究中表明,1993年~2014年期间,对机器人投资的是老龄化进程快的。
数据结果来看,老龄化速率每提高10个百分点,每1000名工人对应的机器人数量就增加0.9个。
对比一些同样出生率低的老龄化,例如日本,为应对人口老龄化,一是运用工业机器人填补劳动力的人口空缺,二是运用服务机器人为有服务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服务。

在IFR发布的 2019 年全球与地区制造业工业机器人密度数据中显示:新加坡(918 台/万人)、 韩国(855 台/万人)和日本(364 台/万人)为前三名,中国则以187 台/万人排在全球第15位,仍有*大的上升空间诸如韩国、新加坡和德国这些均为老龄化,但也是工业机器人密度排名靠前的几个。


数据来源:IFR,东莞证券研究所

工业机器人的生产技术、成本足够诱人吗?

老龄化、招工难背景之下,再次让更多的企业开始考虑机器换人、自动化升级,但很多中小企业在考虑当中更多了一份担心,工厂购入设备需要资金,机器换人划得来吗?

首先来看,很多中小型企业并没有将机器人部署到他们的运营中的原因是似乎没有训练有素的能够使用和维护它们的工人,也就无法化投资回报率

除此之外,除了机器人本身要花钱,招聘懂得工业机器人编程、维护的人员也是一笔支出。这些因素都会让中小企业负责人觉得总投资太大。 

那么,与人力相比工业机器人的成本和效率到底如何?某读者曾对小编表示:其实现在全球范围内人力成本依旧廉价且高效。如果企业选择转移生产产地,例如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外资企业将产业转移越南、柬埔寨等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地区。当地的生产成本低于工业机器人的运行成本,那公司为什么还要选择工业机器人代替廉价的人工呢?(除非你担心制造业转移这一问题)

不过,对于这一问题,也有人给出了反驳。


“以前客户决定购买机器人设备,主要考虑的是人员替代成本的计算,但是从去年的疫情开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自动化在应对突发状况时的价值。”某机器人公司员工说道。

“机器人的成本没有预期那么高。每台机器人的纯成本在2万元到七八万元不等,按照一台机器人替代一名工人计算,半年到一年就能赚回成本。”某公司技术负责人对媒体表示。

关于工业机器人成本下降*,在之前的深圳工业展中,就有某厂家明码标价——含税8500元/套(备注:代理价格,需要少购买10套,而且只包含机器人本体,并不包含夹具、治具等其他配件)。

还有一种新型业务模式也在试图投资投资成本,“机器人即服务(RaaS)”业务模式了用户通过机器人实现自动化的门槛,客户不需要对硬件进行投资,所以公司不需要有固定资金、固定成本,也不需要专门的机器人*作员。


人工无法完全被取代


随着工业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的逐渐普及,工厂内重复性高的工作肯定会被替代,普通工人的数量也会逐渐减少,但是相应的自动化设备的管理维护技术人员会增加。因为即使制造流程不需要工人参与,但也需要人工对机器人进行编程、维护,从而确保整个生产流程的运转。

举个例子来看,不使用工业机器人的时候可能需要几十人*作一条生产线,大规模更换工业机器人以后,可能只需要几个人进行辅助工作,且这些人更多的人是对工业机器人进行编程、维护等。

在人社部发布的工业机器人系统*作员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中显示:67%从业人员中的企业或公司是有在引入工业机器人或智能制造生产线作为生产设备的,可见工业机器人系统*作员的岗位需求是在不断增加的



44.44%的工业机器人系统*作员是专科学历,1.48%为硕士研究生,45%的学历为大专及以下。工业机器人系统*作员就业门槛低。而且,在这份报告中更是显示:45%工业机器人系统*作员薪资是当地平均工资2倍,工业机器人系统*作员薪资普遍高于当地平均薪资。


我们一直在讨论机器换人能够应对老龄化、少子化、招工难的问题,但机器换人并不是不需要人了,相反恰恰需要的还是人。在这个过程中,减少的是一些只进行重复劳动的普工,而的技术工人需求必然会大幅提高。这一类人才去哪里找?如何培养更多适合的人才,都还是待解决的问题。


加快智能升级永不过时


在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供给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背景下,工业机器人的确可以填补一部分劳动力的缺失。但工业机器人在应对老龄化的问题上,显然不会是的。不然作为一个拥有众多工业机器人技术和企业,且工业机器人密度较高的——日本也不会将退休年龄延迟70岁,以应对少子化、老龄化而引发的社会性劳动力危机。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老龄化的进一步发展,一定会进一步加快促进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老龄化不仅仅意味着年轻劳动力的减少,也意味着智能制造将迎来高速发展。制造企业必须依靠技术升级,加速向智能制造转型,才能在社会老龄化、人力成本上升、企业生产效率等方面取得平衡。


我来说两句
人参与 丨 评论0条)
图标
注册 登录    
评论列表
每页 10 条,共 0 条
×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欢迎投稿

×

邮箱:15236061639@163.com

QQ:60298351

微信:a18137798589

(版权所有 科工网&北京天云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 Copyright 2015 - 2022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0211号-5   |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