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志江教授:智能化手术机器人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2021年7月13日 来源:机器人峰会 浏览 779 次 评论(0)
2021年7月14-16日,暌违已久的第七届中国机器人峰会暨智能经济人才峰会将在浙江宁波余姚召开,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教授杜志江确认出席峰会。近日,全球医疗技术领域规模的单笔融资纪录诞生,由银软领投,英国手术机器人厂商获6亿美元融资,手术机器人赛道愈发火热。高研发、高壁垒…手术机器人不同于其他应用场景下的机器人,我国起步晚,研发难度大,技术被国外垄断,一系列问题无时无刻不悬挂在科研人员头上。得益于需求的扩大、大量科研人员前赴后继的努力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持,我国手术机器人行业于2010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医生们从“徒手时代”逐渐进入“智能时代”,杜志江教授指出,智能化手术机器人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2019年,发改委等15部门正式发布《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要推进消费服务领域和制造业创新融合,发展手术机器人等高端医疗设备,逐步实现设备智能化、生活智慧化。在此之前,科研人员们经过夜以继日的艰苦创新,已取得不少突破。博士毕业后就在机器人领域不断追求创新的杜志江教授,目前已在医疗机器人、特种环境机器人、高速重载工业机器人、高精度柔顺机器人系统等方面取得多项标志性成果。但他刚接触医疗机器人时,国内外差距显赫,国内研究还基本处于空白, 从事这项研究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他与团队里的学生们常常通宵达旦地查阅文献、构思方案、编写代码、*作实验, 从简单的“绕儿线轮”开始, 逐项进行攻关。经过6年无数次计算、设计、讨论和修改, 杜志江教授与团队终于突破了核心技术, 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手术机器人系统, 通过了科技部的现场验收。2013年,他们研制的手术机器人系统, 在当时就已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 走在了前沿。2014年,该团队成立康多机器人有限公司,对此前的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并率先在国内进行了5G远程手术研究,自2018年12月陆续开展了多次5G远程机器人手术动物实验。据悉,康多机器人参与研发的微创腹腔(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已处于注册临床试验阶段,主从一体式手术机器人(主从一体式小型手术器械)处于注册审评阶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为饱受病痛的患者们带去健康与希望。正如杜志江教授所说,“一想到自己的工作能有机会使老百姓获益, 我就兴奋得睡不着觉。让中国的普通老百姓也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是我的中国梦, 这个梦想一定能够实现!”在杜志江教授看来,手术机器人有几大优势,一是具有多自由度的手术器械,使得手术更加灵巧;二是能提供给医生放大的三维影像,让手术做得更加精细;三是改变了此前手术的模式,原来是医生站在患者旁边手术,现在是坐在控制台前手术,缓解了医生的疲劳度;四是可以实现远程手术,可以把机器人放在偏远地区,由医生远程*控,使更多患者享受到高端器械的福利。如今5G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其高速率、多连接、大带宽及低时延的特性,正是为远程手术提供了优质的网络环境,更是满足了远程手术实时性、高效性及稳定性的需求。因此,近年来,我国5G+机器人的手术试验屡见不鲜,多地不同程度的实现了5G+机器人的远程实时手术试验。在此前康多机器人的手术机器人试验中,两位手术医生分别在北京和苏州,通过远程*控机械臂,对试验动物顺利实施了胃肠切除和肝切除手术,实现了全球首例多点协同5G远程多学科机器人手术试验,为未来远程手术机器人协同*作手术奠定了技术基础,实现了临床医学、机器人学和通信工程交叉领域的重大创新。杜志江教授发布的文章中同样指出,在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远程手术机器人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涉及到的多学科交叉领域等关键技术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从传统开放性手术到微创外科手术,再到如今商用化的腹腔镜手术机器人,医疗手术方式始终在不断演变进化中,手术机器人凭借准确性、可靠性、性等优势得到广泛应用。展望未来,杜志江教授也在发表的文章中研判,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手术机器人可以利用图像信息为医生进行手术导航和定位,并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直观的信息,有利于医生实时掌握主从控制映射的状态,实现机器人在手术中的定位导航功能。另外,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发展迅速,而且与手术机器人导航、培训等方面的结合日益紧密,成为重要交叉研究方向之一。因此,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与AI(人工智能)、VR、AR等高技术模块相结合,必会为手术机器人技术带来更大的发展。作为科技工作者,不仅要探索学术前沿, 也要注重将成果用于改善民生、推动社会进步,造福于万千大众!2021年7月14-16日,第七届中国机器人峰会暨智能经济人才峰会即将举行,让我们相聚浙江宁波余姚,共绘智能时代科技生活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