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结构

2025年8月27日 来源:全球机器人自动化  浏览 2 次 评论(0)

人形机器人的结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融合了机械、电子、控制、传感、材料、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的技术。其核心目标是在形态和功能上尽可能地模仿人类,实现双足行走、操作物体、感知环境和交互沟通等能力。 

5个主要结构部件:分别为机械本体架构(执行系统)、感知系统、控制系统、能源与供能系统、外观与外壳等其中,感知系统、控制系统、执行系统(本体架构部分)是人形机器人的三大核心系统,下文主要分析感知系统及执行系统。


(一)执行系统(机械本体结构的一部分)

机械本体结构是机器人的物理基础,决定了其形态、运动范围和承载能力主要包括骨骼框架(轻量化材料)、关节与驱动系统(减速器、丝杠、电机等)、末端执行器(灵巧手与足部感知系统)三大核心模块。


(二)感知系统

赋予机器人感知自身状态和外部环境的能力感知系统主要包括视觉系统、力觉/触觉系统、本体感知系统、听觉系统及其他传感器等

在人形机器人感知系统中,视觉、力觉、触觉、本体感知与听觉五大子系统正由多家国内企业主导突破,逐步实现从底层芯片到系统集成、从实验室验证到量产落地的全链路国产化替代

1、视觉系统(奥比中光

技术突破:自研 dToF芯片LS635(测距350米)与 Gemini2XL方案(零盲区感知);实现 “芯片→光学设计→算法→系统集成”全链路自研,模组单价降低73%;全技术路线布局(结构光/iToF/LiDAR),视觉定位精度达 ±0.1°。

应用价值:供货优必选、智元、特斯拉Optimus,支撑动态避障与工业巡检;替代传统4D方案,盲区减少80%,环境建模效率提升50%。

2、力觉/触觉系统

①六维力传感器(柯力传感

技术突破:精度 0.1%FS,串扰精度 <2% ,支持高速采样通讯;结构解耦算法打破ATI、Kistler垄断。

应用价值:通过华为、优必选、特斯拉Optimus验证,国产化率升至60%;适配手腕/脚踝力控,动态平衡误差缩减至±0.5mm。

②触觉传感(汉威科技

技术突破:电子皮肤实现 ±0.1N级压力反馈,抓取成功率 >96%;材质识别(区分木块/金属),足底传感器优化步态稳定性。

应用价值:必选WalkerX斜坡行走过冲率从12%→3%;与中科院、小米合作开发“传感-芯片-算法”一体化方案。

3、本体感知系统(深谋科技(未上市)

技术突破:自研 SAW传感器芯片(MHz级响应),同步监测运动加速度/温湿度;仿真软件速度比COMSOL 快5倍,实现设计到量产闭环。

应用价值:嵌入关节实现高精度位姿检测,功耗降低30%;技术延伸至低空经济、脑机交互领域,工业良率提升至95%。

4、听觉系统(科大讯飞

技术突破:极限降噪-多模态融合-端云协同三位一体架构;交互延迟 <0.5秒,唇形识别辅助降噪,嘈杂环境指令捕捉率↑30%。

应用价值:支持实时打断与插话,逼近真人对话体验;工业安全(危险指令拦截)、医疗普惠(语音问诊)场景验证;为具身智能与脑机接口提供底层技术支持。

 

  • 国产感知系统核心价值

(1)技术自主:奥比中光全链路自研芯片打破苹果/微软垄断;深谋科技 SAW传感芯片填补国内MHz级响应空白。

(2)场景落地:柯力传感六维力传感器打入特斯拉供应链;汉威科技电子皮肤实现鸡蛋抓握等精细操作。

(3)成本颠覆:视觉模组单价↓73%(奥比中光);六维力传感器成本仅为进口40%(柯力传感)。

从视觉到听觉,从力觉到本体感知,国产感知系统已全面覆盖人形机器人所需的高精度、高可靠性、低成本三大核心需求,不仅在性能上对标国际龙头,更在供应链安全、量产落地、场景适配方面形成体系化优势,为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崛起提供了坚实底座。

我来说两句
人参与 丨 评论0条)
图标
注册 登录    
评论列表
每页 10 条,共 0 条
×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欢迎投稿

×

邮箱:15236061639@163.com

QQ:60298351

微信:a18137798589

(版权所有 科工网&北京天云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 Copyright 2015 - 2022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0211号-5   |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