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智慧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016年6月18日 来源:科工网-国际互联网+生态服务平台  浏览 1039 次 评论(0)

   互联网时代,农业也要依赖互联网。眼下,“互联网+”农业的概念炙手可热,那么以物联网、大数据、云技术为工具的代农场,会给人类描绘出怎样的一幅智慧农业前景呢?

“互联网+”时代 智慧农业是必然趋势

几千年来,人口数量的增加离不开粮食的不断增产。粮食组织预测,到2050年全球约有90亿人,激增的人口和有限的耕地、宝贵的淡水和其他不可知因素(如气候变化)之间的矛盾,使人类的吃饭问题变得极其严峻,改变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势在必行。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智慧农业被寄予厚望。智慧农业,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进行定时定量管理,根据农产品(含粮食、水果和肉类等)的生长情况合理分配资源,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低耗、优质环保。近年来,欧美发达的农民们在利用互联网方面表现积极。

2011年2月,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报告表明,年销售额25万美元以上的美国农场,有70%以上在农场业务中使用互联网,更小的农场则有41%使用互联网。美国加州弗雷斯诺的农场主麦克·史密斯有一个40英亩的小型家庭农场,他将自己农场的照片贴在脸书网站上,每周更新网页内容,感兴趣的顾客可以和他通过电子邮件联系。麦克·史密斯现身说法称:“互联网对许多小农场意味着生存,如果你只有一个有机农场而没有网站,那么没人愿意去了解你。”

但这只是互联网力量轻度介入现代农业的冰山一角。在更多的智慧农业案例中,大家会看到在互联网、物联网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农民掌握了庄稼种植、灌溉和收获的时机,时时监控牲畜的生长状态,限度地减少了资源浪费并获得效益。

从大农业转向精准农业

国内主流学界曾把西方现代农业的特点概括为一个“大”字,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的广袤,农机设备的大型宽幅和高速联合。这个“大”字在当下发达农业中仍占主流地位,但新的趋势已经**,那就是农民们利用物联网等技术,收集有关田地的数据,制定策略,对每一小块土地精耕细作,从每一颗种子中榨取出的价值,这就是“精准农业”。

因为人工测试土壤的成本昂贵,美国大多数农民在实际*作中改为每2.5英亩(约合1.01公顷)采取一个泥土样本,巴西每12.5英亩(约合5.06公顷)采取一个样本。实践中,因为一英亩(约0.4公顷)内的土壤有时各个指标差异很大,这样稀疏采样造成的后果,是农民忽视了提高部分地块的生产力,又在其他地块里施了不必要的肥料。专家们的对策是开发低成本的传感器,提高采样密度。例如,新的酸度传感器每隔一米就在土壤中插一个,自动读取数据并记录自己的GPS坐标,这种做法的经济成本比同等密度下的人工采样显著。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大多数农场仍未普及这样的传感器,更可靠、更准确的传感器仍在努力开发中。

 

 

我来说两句
人参与 丨 评论0条)
图标
注册 登录    
评论列表
每页 10 条,共 0 条
×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欢迎投稿

×

邮箱:15236061639@163.com

QQ:60298351

微信:a18137798589

(版权所有 科工网&北京天云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 Copyright 2015 - 2022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0211号-5   |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