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规划的前世今生

2016年8月5日 来源:科工网-国际互联网+生态服务平台  浏览 682 次 评论(0)

  2016年4月,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印发《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意味着机器人从一个社会各界广泛使用的高频词成为产业规划,完成了这个崭新行业的发展目标和执行准则。
  近3年的时间,各种政策的密集出台,早已预热了产业规划的诞生。
  机器人与领导人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早在2014年3月的工作报告中就提出,要在“超级计算、智能机器人等一批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同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明确指出,我们不仅要把我国机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
  2015年11月,习近平以主席的身份向机器人大会所发的贺信,称“中国将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纳入了科技创新的优先领域”。 
    评析:有政策性的人都会觉得理所当然,在机器人一词被领导人多次提及之后,这个行业终公布的产业规划即在情理之中。而对于机器人制造行业的从业者而言,产业规划的出台使得他们欢欣鼓舞。毕竟,他们已经为这一天等待了远远不止3年的时间。
  机器人与《中国制造2025》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对工业机器人的战略布局涉及三个方面。
  首先,是将机器人作为一种智能装备和产品予以支持。“组织研发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以及智能化生产线,突破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工业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及驱动器和减速器等智能核心装置,推进工程化和产业化。”
  其次,将工业机器人作为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在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制造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
  再其次,将机器人的概念延伸到制造领域以外,谋求非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围绕汽车、机械、电子、危险品制造、国防军工、化工、轻工等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以及医疗健康、家庭服务、教育娱乐等服务机器人应用需求,积极研发新产品,促进机器人标准化、模块化发展,扩大市场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制造2025》还专门针对目前国内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对外依存度较高的问题,提出要求和解决方案,“突破机器人本体、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传感器与驱动器等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设计制造等技术瓶颈。”
    评 析:《中国制造2025》经过5多位院士和100多位专家2年多的酝酿后终于正式出台。这是由层面为制造强国战略而规划的行动纲领,对于中国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对机器人这个新兴行业的认知明晰而完整,布局针对要害,有条不紊。
  机器人与“互联网+”
  2015年12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颁发,涉及机器人的共有两处。
  在发展智能制造的布局中,将智能工业机器人作为开展智能制造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以智能工厂为发展方向,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加快推动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推进生产装备智能化升级、流程改造和基础数据共享。”
  另一处主要着眼于产品,将机器人作为一种智能产品,需要以智能化来武装自己,以求提高中国机器人产品的竞争力。“终端产品智能化水平。着力做大高端移动智能终端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规模,提高移动智能终端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能力。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差异化细分市场需求分析,大力丰富可穿戴设备的应用服务,用户体验。推动互联网技术以及智能感知、模式识别、智能分析、智能控制等智能技术在机器人领域的深入应用,大力机器人产品在传感、交互、控制等方面的性能和智能化水平,提高核心竞争力。”
    评析: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指导意见》不久即出台。互联网+是基于科技的新变化,试图通过与多行业相连而产生1+ 1>2的裂变。因而在《指导意见》中,除了制造业及机器人之外,互联网+还广泛涉及农业、能源、金融,以及医疗、健康、旅游等民生领域,并成为创业创新的驱动力量。
  机器人与“十三五”规划
  2016年3月公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将机器人行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而鼓励发展。“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绿色低碳、高端装备与材料、数字创意等领域的产业发展壮大。大力推进先进半导体、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系统、新一代航空装备、空间技术综合服务系统、智能交通、精准医疗、高效储能与分布式能源系统、智能材料、高效节能环保、虚拟现实与互动影视等新兴前沿领域创新和产业化,形成一批新增长点。”
    评析:“十三五”规划是对未来5年整体发展的一个大政方针,是意志的集中体现。其内容涉及经济、民生、发展理念等多方面,能在如此庞大的规划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足见对这个新兴而细分的行业给予的重视,寄予的厚望。
  产业规划的几个关键点
  2016年5月,由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发展机器人的战略国策终落实为具体的任务和实施细则。
  “两突破”、“三”的发展目标。即实现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产品的重大突破,实现机器人质量可靠性、市场占有率和龙头企业大幅度。
  其中有几个硬性指标。其一,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
  2015年我国国产工业机器人产量为22257台约合2.2万台,以此来计算,要达到这个目标,2016~2020年机器人的产量年增长率必须达到35%以上。据相关统计,2005~2014年期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产量年均增长25%左右。而在微观层面上,一些机器人制造企业在个别年份产量翻番,在行业内部都是稀松平常之事。因而,年均25%的增长率应该算是一个可以够得着的目标。
  其二,要培育3家以上的龙头产业,打造5个以上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
  国内目前机器人制造行业有号称“3小家”的企业,分别是沈阳新松、安徽埃夫特、广州数控。到2020年,这3家龙头企业会花落谁家,还需拭目以待。而5个产业群的竞争,估计就要激烈得多。按照产业规划,到2020年中国机器人产量10万台,以每台30万元计算,产值可达300亿元。重庆机器人产业园区声称“力争2020年销售收入逾1000亿元”,这应该是主机加零部件,国产加外资品牌全部销售的叠加,面对国内40多家机器人产业园区,竞争不能不说是白热化。
  其三,机器人密度达到150以上。
  工业机器人密度,是指每万名员工使用的机器人台数。目前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密度为36,平均水平为51。相比韩国的437、日本的323、德国的282,中国的数值更低。如果能够达到150以上,将会与现在意大利、美国、中国台湾、丹麦的水平相当。
  五项主要任务。
  ,突破弧焊机器人、真空机器人、全自主编程智能工业机器人等十大标志性产品。
  第二,突破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性能控制器、传感器和末端执行器等五大关键零件。
  第三,加强机器人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和标准体系建设,建立机器人创新,建设机器人评定。
  第四,围绕制造业领域实施应用示范工程,培育领域机器人应用系统集成商及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
  第五,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形成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点和第二点主要是从制造环节进行的布局,包括产品制造以及零部件供应两大环节。第三点是一个打造机器人行业共性平台和机构的过程,力求从外围为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目前机器人、评定已经成立。后两点兼顾了行业企业的构成,从大型制造企业到中小型企业,以及机器人行业独有的集成商,都有相应的支持。
  在行业内部,工业机器人的爆发期早在2011~2012年就出现了。从进入大众视野,到迅速蹿红,再到成为战略,不过五六年的时间,现代科技条件下的产业发展真可谓一日千里。

我来说两句
人参与 丨 评论0条)
图标
注册 登录    
评论列表
每页 10 条,共 0 条
×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欢迎投稿

×

邮箱:15236061639@163.com

QQ:60298351

微信:a18137798589

(版权所有 科工网&北京天云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 Copyright 2015 - 2022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0211号-5   |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