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政策解读

2016年9月10日 来源:科工网-国际互联网+生态服务平台  浏览 1195 次 评论(0)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2月26日视察北京时指示,北京要坚持和强化首都科技创新的核心功能。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科技部、发改委和北京市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北京加强科技创新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9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9月2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请科技部副部长李萌和北京市人民副市长隋振江介绍有关情况,回答记者提问,对《方案》涉及的相关政策进行了解读。

  《方案》制定的主要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2月26日视察北京时指示,北京要坚持和强化首都科技创新的核心功能。李克强总理在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要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为实现“双中高”提供重要支撑。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为了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这两大战略,支持北京加强科技创新建设,科技部、发改委和北京市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北京加强科技创新建设总体方案》。9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该《方案》。

  北京建设科技创新是一项战略

  北京建设科技创新是新常态下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打造创新发展高地和增长极、带动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一项重要举措,对综合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方案》明确了北京科技创新的定位:要使北京成为创新引领者、高端经济增长极、创新人才地、文化创新先行区和生态建设示范城。

  北京建设科技创新分三步走

  步是到2017年,科技创新动力、活力和能力*增强,科技创新建设初具规模;

  第二步到2020年,科技创新的功能进一步强化,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

  第三步到2030年,科技创新的功能更加优化,成为引领科技创新的新引擎,为我国跻身创新型的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方案》提出五方面任务

  一是强化原始创新,打造知名科学。包括统筹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技城建设,超前部署基础前沿研究,加强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培养,建设一流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

  二是加快技术创新,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实施技术创新跨越工程,夯实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推动生态环境、食品、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创新成果全民共享。

  三是推进协同创新,培育创新型城市群。包括优化首都科技创新的布局,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引领创新发展。

  四是坚持开放创新,构筑开放创新高地。包括聚集全球高端创新资源,构筑全球互动的技术转移网络,使北京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引领者和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

  五是推进创新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包括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加快科技金融建设,加强央地创新合作。

  国务院向北京提出四项要求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北京“四个”的城市战略定位,提出把北京建设成为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建设科技创新,是中央赋予北京的新定位,是北京的使和责任,也是北京发展的必由之路。

  9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建设北京科技创新,提出了聚焦突破重大前沿基础研究难题、加快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推广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措施等四项要求。《方案》出台为下一步创新驱动工作指明了方向,为北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首都发展新优势提供了重大机遇。

  北京将建设三大科技城

  按照《方案》的部署,北京将充分利用高端人才集聚、科技基础雄厚的创新优势,服务重大战略实施,建设“三大科技城”,即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依托“三城”进一步打造原始创新、前沿技术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高地。

  北京将为建设创新型和科技强国作出贡献

  当前,为贯彻科技创新大会和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中办、国办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为落实这个《意见》,北京市组织了有关部门进行了认真的政策研究,制定了《北京市完善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若干政策措施》,使中央的政策能够在北京落地。

  北京市将于9月上旬举行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对国务院通知中已经部署的有关政策进行具体政策配套。同时,北京市推出了十几条政策措施,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突破原有的体制机制束缚,使科技经费、科研项目管理进一步符合科技创新的规律,使科技人员获得更大的自主权。北京市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新,将科技创新建设的发展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建设创新型和科技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为了加强科技创新的建设,北京市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一方面要在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的统筹下推动,服从、服务好创新战略的实施,特别涉及到跨部级协调的政策问题和重大创新项目,及时报请有关部门得到统筹领导和政策支持。同时,北京市将成立市委市主要领导挂帅的工作机制,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举全市之力推动科技创新的建设工作。

  《方案》明确北京的总体任务是建设四个“高地”

  《方案》中,已经明确了总体任务,可以概括为建设四个“高地”:

  ,构建原始创新高地。北京市将大力推动央地资源融合创新发展,统筹规划建设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等“三大科学城”。其中,中关村科学城由于地处中关村,大专院校和科研所、科技企业聚集度*之高,要聚焦高端创新要素,实现基础前沿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原创成果。怀柔科学城将通过建设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极端条件实验、地球系统数值模拟等一大批大科学装置集群和交叉前沿研究平台,通过这些大设施的建设,搭建基础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的创新平台,将成为未来中国的一个新型的科学城。目前,怀柔科学城正在规划、建设,北京要在怀柔科学城基础上申请建设综合性科学,作为科技创新的新高地。未来科技城位于昌平区,经过多年建设,这里已经聚集了一大批在京央企的研发机构,要依托未来科技城,集聚一批高水平企业研发,增强领域核心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打造大型企业集团技术创新集聚区。

  同时,超前部署前沿基础研究,和科技部的重大专项对接,和中科院的科技行动方案、行动计划对接,和在京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前沿技术创新对接。部署一批方向的基础研究和突破,主要是脑科学、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生与健康、战略性先导材料等大科学计划,引领我国前沿领域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瞄准科技前沿,以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整合优势力量进行布局,支持引导北京地区有关单位建设突破型、平台型、引领型一体的实验室。

  第二,构建前沿技术创新高地。北京将深入实施《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等,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生物医药、移动互联网、航空航天、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等领域为,建设一批对领域技术创新发挥核心引领作用的技术创新。实施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化制造、生物医药、先导与优势材料等12个重大专项。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瓶颈技术,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同时加强重要技术标准研制,力促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

  第三,构建协同创新高地。北京市将认真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四个能力”的建设,推进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一是强化北京作为科技创新的辐射带动能力,抓紧和津冀两地形成创新方面的互动。二是要强化京津冀的协同创新发展能力,打造协同创新园区链,强化企业协同创新主体地位,推进重大产业和创新项目布局,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和跨区域资质互认。三是强化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能力。四是强化区域创新激励政策融通共享。京津冀作为的跨省级行政区的创新改革试验区,确定要实施18项改革措施,下一步将进一步落实落细。

  第四,构建制度创新高地。北京市将聚焦市场准入、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发展、创新治理等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实施好北京市系统推进创新改革的47项改革举措,着力突破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北京市将进一步通过深化改革,特别是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让各项创新要素进一步活跃,特别是创新人才作用能力的发挥、创新平台作用的发挥得到进一步的,使北京的科技创新落到实处。当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和部委的支持下,北京市正在推行一批改革试点政策。像今年3月1日公安部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20项出入境政策正式实施,包括外籍人才居留证发放政策,这20项政策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海外人才来京发展。

  科技创新有四个特点

  从全球来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有四个特点:

  一是在前沿技术上,具有全球领先性,能够持续产生原创性的重大成果。

  二是在产业发展上,能够引领产业发展的潮流,先进的产业、先进的产品从这里溢出,而且拥有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

  三是在创新平台上,具有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大学,还有高端要素集聚的平台,比如说有一些知名大学、研究所和大科学装置,能够开放共享。

  四是在创新人才和环境上,能够聚集一流的科学家团队和企业家团队。此外,它是一个开放交流*密切的地方,是全球新技术、新知识和新产品的产生。

  科技创新应发挥三方面作用

  从范围内来看,创新发挥三方面的作用:一是高端引领。上先进的科研成果、先进的产业、先进的企业产生于这里,对整个的经济能够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二是技术溢出。一些成果能够从这里出发,向、向全溢出。三是连通内外。以这个地方为枢纽,对内起带动作用,对外起引入作用,把国内国外创新活动连成一体。

  《方案》突出了四个特点

  一是突出原始创新,基础研究的能力和溢出效益。“三大城”的建设,中关村科学城依托的是大院、大所、大学;怀柔科学城依托的是大科学装置、大型科研基础设施;未来科技城依托的是大企业的研发。这些都是着眼于增强原创能力。

  二是突出协同创新。以北京市为纽带整合京津冀,甚的、央地的创新资源,共同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

  三是突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绿卡制度,形成全球视野选人才的创新高地。

  四是突出与创新改革试验的一体化部署,力争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和政策的突破来打破“围墙”,构建良好创新创业生态,充分发挥中央在京单位的作用,这是李克强总理在讨论上海方案和这次讨论北京方案的时候都强调的。特别是要求北京市一定要把中央在京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央企的资源用好,也要求各部委和中央在京机构支持北京市加强科技创新建设的工作。

  从战略高度支持北京科技创新建设

  北京科技创新建设不是北京一家的事,是一项战略,也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落地的一个重要抓手。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科技部和北京市一起研究,动员各方面力量支持科技创新建设。

  一是支持北京布局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平台布局方面,三大科技城要作为北京建设科技创新的重大平台,发挥北京在脑科学、纳米科学、生物技术、信息科学等领域的科研优势,在实施面向2030年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中,要充分考虑北京市科技创新的能力。

  二是探索一批新的突破性政策。包括发挥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试验田的作用,再设计一些政策性的改革举措,力争在解决束缚科研人员积极性方面,有一批新的突破。

  三是促进人才培养引进和有序流动。开展外籍人员出入境改革试点,对符合条件的外籍人员简化居留、签证等办理流程,加大力度落实好高层次外籍人员申请“绿卡”等制度,建设好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

  四是推动央地协同。

  五是支持北京市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在创新创业方面,建立高效便捷的商事服务机制,推动集群注册登记、“先照后证”等改革,创新门槛;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统筹建设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在金融创新方面,结合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国有资本创业投资基金制度,对包括天使投资在内的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等创新活动的投资,研究探索相关的政策支持;支持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发展,推动优先股、资产证券化、私募债交易等产品创新;鼓励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股权投资机构实现投贷联动,支持科技创新创业。在技术创新市场机制方面,探索药品、医疗器械等创新产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建立符合规则的采购技术标准体系,加大技术创新在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中的比重。

  “十三五”期间中关村创新创业发展思路

  《方案》对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提出更高标准、更高目标、更高要求。要求在推动科技创新的建设中打造中关村升级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创态建设。中关村能够孵育、孵化、转化科技成果,形成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和创新创业企业,而且这些企业还在不断的诞生,今年在中关村示范区注册的科技类企业数量还在呈两位数增长。服务环境的建设主要靠进一步深化改革,《京津冀系统推进创新改革试验方案》中,除了京津冀有一个总体方案外,北京还有一个创新改革试验方案,在这个《方案》中提出了47项改革措施,一共分解了80项改革任务。这些政策的落实涉及到方方面面,特别像科技金融改革,这几年出台了一些政策,随着互联网金融发展和不断地完善,部委也在出台相关政策,投贷联动,像以科技企业为服务对象的民营银行的建立。中关村在促进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现在北京聚集的创业投资机构数量和创业投资资金规模是的,在创新环境、创新政策改革上要进一步升级。

  第二,在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团队、企业的孵化上打造升级版。就是由1.0版、2.0版升级到3.0版。1.0版就是过去建园区给房子给地,然后给一些基础的公共服务。2.0版就是建孵化器,给房子、给地,代办一些跟企业设立相关的手续。3.0版就是构建化的、深度整合的创新服务和孵化平台,包括一批聚焦领域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优选一批科技转化的成果和团队、人才,并配套相应的资金,同时吸引社会资本的跟进。商事改革服务的跟进,跟踪团队成果的孵育,并帮助“扶上马、送一程”,成功的就进入市场,不成功的再淘汰、再进入,这种精准孵化、孵化将成为中关村“升级版”的平台。

  现在“双创”基地已经从海淀核心区向北京市其他区和津冀拓展延伸。中关村在《方案》的引领下,还有取得更大发展的空间,将承担更重要的使。

  北京建设科技创新有五方面基础和优势

  北京加强科技创新建设,是的发展战略。北京作为科技创新有五方面优势:

  首先是创新资源密集。拥有普通高等院校89所,中央和地方各类科研院所400余所,科技类企业40万家,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是12400家,居首位。这些要素是历史形成的,也是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形成的。这些资源既是北京的资源更是的资源,通过科技创新建设,就是要把这些资源进行资源聚合,甚混合、协同发生聚变效应。

  第二,创新要素集聚。各类研发人员约37万人,吸引“千人计划”人才1300余人,占的25%。全社会科研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6%。人才、资本、技术是科技创新建设核心的要素。

  第三,创新成果富集。“十二五”期间,北京地区获得科技进步奖项占的比例达30%。2015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同比增长13.2%和25.9%。而且这些成果逐渐从跟跑者向并跑和领跑转变,涌现出一批具有影响的原创性成果,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正在从“跟跑者”向“并跑者”和“领跑者”跨越。

  第四,创新动能强劲。金融、信息、科技服务三大优势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70%。2016年上半年中关村示范区实现收入近1.9万亿元,同比增长15.4%。中关村的新动能还在形成,还在扩大。

  第五,辐射作用突出。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占的37%,其中70%以上输出到国内其他省市区和国外。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发挥在京的各类资源优势,提高原始创新和技术服务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创新能力,带动实现创新型经济的转型。北京经济结构一个典型特征是创新型经济,在北京产生的科技成果要在进行转移转化,进行辐射扩散,为创新发展做贡献,包括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建设作贡献,发挥科技创新应有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功能。

我来说两句
人参与 丨 评论0条)
图标
注册 登录    
评论列表
每页 10 条,共 0 条
×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欢迎投稿

×

邮箱:15236061639@163.com

QQ:60298351

微信:a18137798589

(版权所有 科工网&北京天云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 Copyright 2015 - 2022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0211号-5   |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