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消费品标准和 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2016年9月16日 来源:科工网-国际互联网+生态服务平台  浏览 754 次 评论(0)

消费品标准和质量规划(2016—2020年)


  当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消费品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增强。但是,消费品标准和质量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呈现较为*的供需错配,消费品供给结构不合理,品牌竞争力不强,消费环境有待改善,国内消费信心不足,制约国内消费增长,甚造成消费外流。为深化消费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水平,确保消费品质量,扩大有效需求,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夯实消费品工业发展根基,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有力推动“中国制造2025”顺利实施,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动力,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四个”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先进标准引领消费品质量,倒逼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新需求,改善消费环境释放新动能,创新体制机制激发新活力,以科技创新支撑标准化和质量,突出标准引领,创新质量供给,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标准和质量内生动力,瞄准当前消费品市场的薄弱环节,以质量满足传统消费升级需求,以技术、产品、产业模式创新满足并创造消费新需求,保障基本消费、增加优质消费、抓住高端消费,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

坚持改革创新。加大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力度,加快标准化和质量的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破除制度性障碍,限度取消市场准入限制,净化消费市场环境,发挥创新对标准化和质量的倍增效应。

坚持标准引领。提高标准供给能力和水平,推动主要消费品标准由跟随者向创新者、领跑者转变。保障质量,推动质量,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质量为本。深化质量为本理念,引导企业增强质量、品牌和营销意识,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实施精细化质量管理,树立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推广先进标准应用体系和先进质量管理模式,打造中国优质品牌,推动消费品工业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坚持开放融合。鼓励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和消费者更好地参与标准化和质量工作。加强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标准化和质量管理工作,加快消费品质量标准与标准接轨。

(三)总体目标。

——消费品标准体系基本完善,主导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调配套,标准供给基本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标准制定和实施的整体水平显著,领域的主要消费品与标准一致性程度达到95%以上。

——消费品整体质量*,质量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领域消费品质量达到或接近先进水平,出口产品质量溢价水平*,消费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

——企业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企业质量主体意识显著提高,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企业员工职业素质、技术装备水平大幅,品牌文化附加值、市场营销能力不断增强,消费品质量竞争力指数稳定在84以上。

——知名品牌培育成效*,具有较强品牌培育能力的消费品生产企业大量涌现,具有影响力的消费品品牌数量*增多,质量竞争型消费品出口占比居全球前列,知名消费品品牌价值大幅。

二、主要任务

(一)改革标准供给体系。加快建立主导制定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消费品标准体系,健全统一协调、运行高效的消费品标准化运行机制。

夯实消费品质量标准基础。紧扣消费品质量要素,加快制定一批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现行强制性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跨行业、跨地区的技术差异,建立广覆盖、保的消费品强制性标准体系。完善与强制性标准协调配套的性标准体系,推动消费品标准由生产型向消费型、服务型转变。强化政策措施与标准的有效衔接,形成协同推动标准实施的工作合力。

提高消费品标准市场供给能力。支持社会团体和企业快速响应创新和市场需求,大力发展高于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增加标准有效供给。扶持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运行规范、消费者认可的社会团体制定团体标准,推动技术水平高的团体标准转化为标准、标准。

加快国内外标准接轨。建立消费品标准比对与报告制度,加强对主要贸易和“一带一路”沿线标准分析研究,充分利用技术性贸易措施,促进我国标准水平持续,提高消费品国内标准一致性程度,推动实现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加快中国标准“走出去”,积极主导和参与标准制修订,推动我国优势产业技术标准成为标准。


专栏1 消费品国内外标准接轨工程

针对消费类产品和大宗进出口产品,组织开展消费品质量标准与标准和出口标准的比对工作,开展国内外标准关键技术指标和试验方法比对验证,加快消费品国内外标准比对数据资源建设。加快转化重要标准,积极引进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推进与主要贸易的标准互认工作,发布外文版的中国消费品标准。在领域建设一批消费品标准化示范区,推动我国消费品标准达到先进水平。

2020年,完成1000项以上消费品标准比对工作,建立消费品标准比对数据共享系统,领域消费品与标准一致性程度达到95%以上。


推动标准与科技协同。加强消费品领域科技、专利、标准一体化研究,鼓励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纳入标准,推动技术创新、标准研制和产业化协调发展。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标准试点,加大新技术、新、新材料、新产品等创新成果的标准转化力度,加强新型消费品制造装备研发和标准制定,以科技创新促进标准升级。选择重要消费品领域,加强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和标准试验验证实验室建设。

(二)优化标准供给结构。增加高水平、高质量、有特色的标准供给,服务消费新热点、新模式发展,满足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

发展个性定制标准。紧盯消费品市场细分的发展趋势,从提高产品功效、性能、适用性、可靠性和外观设计水平入手,结合消费品生产、制造的模块化与集成化特征,开展个性定制消费品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引领个性设计、规模定制、组合组装等消费品发展的通用标准,满足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消费需求。

制定绿色产品标准。建立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等体系,制定绿色产品评价通则,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参与、共同推动消费品领域开展绿色消费品认证、标识工作。建立绿色产品标准、标识与认证信息平台,公开发布相关政策法规、标准、规则程序、认证结果及采信信息。在行业制定碳排放管理等标准,引导绿色低碳消费。

健全智能消费品标准。开展智能家电、智能照明电器等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智能终端产品的性、可靠性、功能性等标准研制。开展家具、服装等传统消费品智能化升级的综合标准化工作。在可穿戴产品、智能家居、数字家庭等新兴消费品领域,引领标准制定。

完善售后服务标准。研制消费品安装调试、维修、二手交易、回收再利用等服务标准。加强检验、售后服务等标准化公共服务,探索消费品远程跟踪、即时技术支持服务,推进消费品售后服务标准化、化,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扩大优质服务供给。

优化物流标准体系。完善消费品仓储配送、供应链管理、线上线下协同服务等标准体系,促进消费品流通模式创新。加大面向农村地区的消费品流通基础设施标准化改造力度,推动物流配送标准实施推广,大力支持快递物流发展。

(三)发挥企业质量主体作用。强化企业质量意识,严格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引导和鼓励企业把握市场需求,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提高质量创新能力,有效激发质量内生动力,推动消费品标准和质量。

倡导工匠精神。建立和完善技能人才荣誉制度,树立“大国工匠”标杆,营造尊重技术、推崇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引导企业把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纳入质量文化建设,使工匠精神成为企业决策者、经营者和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加强质量标准化职业素质教育,多方培养职业技术工人。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岗位练兵和质量标兵等活动,鼓励企业员工学习新知识、钻研新技术、使用新方法,加快培育紧缺型、创新型的高素质质量人才队伍。

推广精益制造。鼓励和引导企业实施精细化质量管理,建立低碳、高效的消费品生产经营模式。积极推广和运用精益制造、质量管理、卓越绩效等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广泛开展质量比对、质量攻关、质量改进等活动。支持企业提高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周期质量追溯能力。以消费市场向中高端发展引导带动装备制造业主动提高设备产品的性能、功能和水平,促进“中国制造”全产业链升级。

推动企业标准自我声明。放开搞活企业标准,取消企业标准备案制度,引导企业自我声明公开执行的标准,公开产品质量承诺,提高消费品标准信息的透明度。鼓励第三方机构评估公开标准的水平,发布企业标准排行榜。建立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引导消费者更多选择标准领跑者产品,满足市场对高品质产品和高质量服务的消费需求。开展以随机检查、比对评估为主的企业标准公开事中事后监管,将标准实施情况纳入质量信用记录,促进企业主动实施高标准、追求高质量,推动形成优质优价、优胜劣汰的质量竞争机制。


专栏2 消费品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工程

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引导企业通过公开标准不断企业标准化水平,倒逼企业制定高于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加快研究产品和服务标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社会力量,建立并实施企业标准关键指标排行榜制度,培育一批消费品企业标准领跑者。利用大数据技术,完善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满足、企业和消费者对质量标准的信息服务需求。畅通消费者举报渠道,强化社会对企业标准自我公开及实施情况的监督。建立健全企业执行标准随机抽查制度,将企业自我声明公开标准、标准的实施及产品质量等情况纳入企业质量信用记录。

2020年,基本实现主要消费品生产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全覆盖,建立健全企业标准自我声明与质量的协同互动机制,形成一批技术水平领先、具有竞争力的消费品企业标准领跑者,带动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整体。


加快培育标准创新型企业。建立标准创新型企业培育机制,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加大标准研制投入,瞄准新技术和市场新需求,制定和实施先进标准,发挥标准创新对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强指导,中小企业标准创新能力。

(四)夯实消费品工业质量基础。质量基础建设是抓质量的紧要之举,也是长远之策。要坚持改革创新,加强政策引导,夯实质量基础,为消费品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质量技术基础建设。建立完善消费品领域计量测试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新一代计量基准、消费品工业急需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完善消费品产业共性技术标准体系,研制一批消费品制造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和先进制造装备领域急需标准。改革和创新消费品领域认证认可体系,开展消费品、绿色认证。突破检验技术瓶颈,提高现场快速、智能识别监测能力。构建质量技术基础合作互认机制,开展质量技术基础跨境合作建设,增强“中国制造”质量信任。

质量技术创新能力。开展行业优化行动,组织质量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支持企业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新材料。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产业化基地,培育集研发、设计、制造和系统集成于一体的创新型企业。推动企业加大质量技术创新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创新成果的标准化和专利化。

加强质量公共服务。建设质量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培育标准化服务、品牌咨询、质量责任保险等新兴质量服务业态,为消费品生产企业和各类科技园、孵化器、创客空间等提供全生周期质量技术支持。培育标准化事务所,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标准信息、标准体系构建、标准编制及标准化技术解决方案等服务。创新“互联网+质量服务”模式,推进质量技术资源、信息资源、人才资源、设备设施向社会开放共享。融合国内外标准、技术法规及合格评定信息,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咨询。


专栏3 消费品质量技术基础“一站式”服务工程

运用“互联网+”质量技术基础模式,整合部门、行业协会等质量技术基础资源,建立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质量技术基础服务信息平台,对企业开展“一站式”质量服务。建立多方协作、精准服务的质量技术基础服务新模式,为产业集聚区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全过程质量技术支撑。开展质量技术基础比对,突破我国计量、标准、检验、认证认可等质量基础协同集成关键技术,形成全链条的“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整体技术解决方案,在消费品产业推动质量技术集成化示范应用。

2020年,建成15个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质量技术基础“一站式”服务示范项目,促进质量技术基础供给能力*。


(五)加强消费品品牌建设。引导企业增强品牌和营销意识,夯实品牌发展基础,完善质量奖励制度,实施消费品精品工程,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提高中国消费品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中国制造金字品牌。

加强品牌培育。开展消费品生产企业品牌培育和产业集群品牌试点,推动知名品牌创建。加强商标品牌保护,提高消费品商标公共服务水平。制定消费品品牌管理和评价标准,开展品牌价值应用示范,指导企业品牌价值。建立知名消费品品牌指标库,推动品牌评价标准制定实施。开展品牌标杆示范活动,企业品牌意识,推动企业实施品牌战略,走品牌发展之路。

品牌形象。指导企业加强品牌文化建设,强化品牌研究、品牌设计、品牌定位和品牌沟通,完善品牌经营管理体系。加强国内消费品高端品牌的广告策划和宣传推广,设立品牌日,在主要和重要新兴市场举办中国品牌展览推介和宣传活动,推动中国品牌走向。

强化品牌保护。建立健全品牌保护机制,坚持品牌建设与知识产权保护相结合,加大对消费品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推动建立企业自我保护、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三位一体的品牌保护体系,发挥行业协会自律作用,加大打击假冒伪劣违法行为力度。


专栏4 消费品精品培育工程

鼓励企业加强从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到售后服务等产品全生周期的质量管理,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与模式。发挥终端产品生产制造企业的倒逼作用,强化对原材料、零部件、装配服务等重要环节的质量管控,促进全产业链质量管理水平整体。以产业聚集区、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为,开展知名品牌创建。针对市场需求旺盛、技术创新活跃的主要消费品领域,组织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支持企业加大品牌宣传投入,品牌策划营销能力。建立与接轨的品牌价值评价体系,引导消费品企业建立质量品牌创新,提高中国消费品品牌美誉度和忠诚度,打造中国精品。

2020年,推动标准领跑者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接近或达到先进水平,培育形成一批质量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知名的消费品精品,打造一批品牌形象突出、质量管理一流的现代企业和产业集群。


(六)改善优化市场环境。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公平竞争、优质优价、优胜劣汰的市场,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积极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进一步明确在质量管理中的职能定位,进一步创新监管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潜力。

创新质量监管制度。建立消费品生产经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除强制性标准和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外,取消消费品生产经营其他市场准入限制。建立统一规范的监督检查机制,实行“随机抽查企业、随机抽检产品、随机选择机构”制度,对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的同一企业的同一规格型号产品,6个月内地方、部门和机构不得重复抽查。推进消费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信息共享,实现“一个标准、一次检验、结果互认、通行”。规范检验认证行为,建立检验认证机构对产品质量承担连带责任制度。规范涉企收费,取消一切不在公开清单内的收费项目。

加强质量信息公共服务。增加消费品质量信息供给,减少市场信息不对称。搭建统一的消费品质量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消费者提供消费品质量监督检查、质量比对、消费警示等产品质量信息,为消费品生产经营企业提供质量信息大数据查询服务。鼓励第三方社会组织提供化、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质量信息服务。


专栏5 消费品质量信息公共服务工程

围绕消费品生产经营企业和消费者质量信息需求,加快建设跨部门、跨行业的消费品质量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集成、发布和共享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等质量基础信息以及质量监督检查、质量比对等产品质量信息,提高大数据采集和查询服务能力,实现单一要素、单一周期信息服务向“一站式”信息综合服务转变,消费品质量信息孤岛和信息不对称现象,更好地满足消费信息需求。

2020年,基本建成消费品质量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与企业信息公示平台、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的对接。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消费品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机制,加大消费品展会、电子商务等领域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加强消费品市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工作。鼓励消费品生产经营企业规范知识产权管理,推动专利联盟建设。

强化消费维权保护。建立消费品质量惩罚性赔偿、质量担保、销售者先行赔付和产品质量责任保险等制度。在消费集中的场所建立消费争议快速处理绿色通道,促进消费纠纷就近投诉化解。鼓励乡镇(街道)设立消费维权窗口,促进城乡消费维权公共服务均等化。明确消费者诉讼简易处理程序,完善公益诉讼制度,扩大公益诉讼主体范围,支持社会中介组织和第三方机构为消费者提供维权援助,消费维权成本。

优化网购消费环境。完善电子商务领域标准体系,引导和帮助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风险监测、网上抽查、源头追溯、属地查处、信用管理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管机制。建立健全部门间协同监管和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严厉打击电子商务活动中侵权假冒违法行为以及平台经营者包庇、纵容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加强跨境电子商务质量监管,建立和完善跨境消费售后维权保障机制。

(七)保障消费品质量。适应消费品质量新形势,不断创新监管模式,完善消费品质量治理体系,加快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

强化质量风险管理。完善消费品质量风险监控体系,建立以预防为主、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消费品质量监管机制。推广应用物品编码和射频识别等技术手段,建立主要消费品质量追溯体系,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推进缺陷消费品召回常态化,把涉及人身、财产的消费品纳入召回范围。开展消费品质量标准“筑篱”专项行动,完善消费品质量标准体系,消费品质量标准水平。统一国内和进出口消费品质量监管规制,建立监管协调机制,提高内外销消费品质量水平的一致性。


专栏6 消费品质量风险管理工程

  以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为目标,推进建立以风险信息采集为基础、风险监测为手段、风险评估为支撑、风险处置为结果的消费品质量风险管理体系。围绕领域消费品和智能制造、新材料、新兴业态等领域的共性需求,开展消费品质量风险评估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示范,建立消费品质量风险评估试验体系,研制风险评估标准、程序和方法,完善消费品质量风险和产品伤害监测体系。建立消费品质量风险快速预警系统和快速联动处置机制,快速处置发生在消费者身边的质量风险。

2020年,建立覆盖主要社区、乡镇和学校的消费品质量风险信息监测点,在医院建立100个以上产品伤害监测点,系统采集产品风险和伤害信息,推广应用消费品质量风险快速预警系统,发布消费预警和风险通报。


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健全执法协作机制,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加大对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产品行为的刑事处罚力度。深入开展执法打假行动,严查彻办质量违法大案要案。实现质量违法案件信息全公开,加大对质量违法行为的震慑力度。

加快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实施企业质量信用信息统一归集、依法公示、联合惩戒、社会监督。完善企业质量信用档案数据库,建立消费品市场主体经营异常名录、产品质量失信“黑名单”等制度,对企业实施分类监管。支持、引导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对消费品生产企业开展质量信用评价。实现多部门、跨地区质量信用联合奖励和联合惩戒,营造“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的社会环境。

构建消费品质量共治格局。深入开展消费者质量教育,激发公众质量意识,提高公众消费维权能力。健全公众参与监督激励机制,完善有奖举报制度。建立商会、协会、中介组织和新闻媒体共同参与的社会监督机制,形成企业规范、行业自律、监管和社会监督的多元共治格局。

(八)进出口消费品质量。实施外贸优进优出战略,建立质量监管与贸易便利化相统一的进出口消费品质量监管体系,进出口消费品质量水平。

构建进出口商品风险预警体系。建成覆盖口岸的进出口商品质量监测网络,畅通覆盖消费者投诉和企业报告的进出口商品风险信息监测渠道,推动建立跨国境、跨部门、跨行业的进出口商品风险和伤害信息监测与交流平台。加快进出口商品质量大数据处理与评价建设,搭建统一的智能化预警平台,提高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处置能力。

强化技术性贸易措施。完善贸易组织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动植物检疫措施(WTO/TBT—SPS)通报咨询工作机制,加强对国外重要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跟踪、研究、评议,做好预警、咨询、技术帮扶,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能力,促进企业按照更高标准质量。加大多边、双边评议和交涉力度,减少贸易壁垒影响。

严把进口消费品质量关。建立以问题为导向,以风险管理、口岸管控、事中事后监管为主线的进口消费品监管体系,强化动态监管和缺陷消费品召回。创新监管机制,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促进跨境电子商务进口消费品规范发展。

促进出口消费品提质升级。推进出口产品质量示范区与示范企业创建,加快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打击出口假冒伪劣商品,推动建设海外打假维权监测网。搭建交流与磋商对话平台,强化消费品质量合作。

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推进检验检疫一体化建设,加强数据共享,优化通关流程。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经验,加大实施第三方采信工作,完善进口企业诚信管理,优化检验监管工作方式,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通关效率。


专栏7 进出口消费品质量工程

服务优进优出,进出口消费品质量水平。完善进出口消费品质量风险预警监管体系,建设覆盖范围的进出口消费品风险监测网络。完善进口消费品监管体系,推动缺陷进口消费品召回工作常态化,预防和减少不消费品进入国内市场,保护消费者权益。企业主体责任意识,促进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发展。发挥示范区引领作用,打击出口假冒伪劣商品,中国制造形象。

2020年,创建出口产品质量示范区60家、示范企业400家,海外打假维权监测网在境外或地区的覆盖面达到30%;每年定期向社会公布进口消费品质量状况白皮书。


三、领域

围绕消费需求旺盛、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般消费品领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企业主体作用,加快构建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型消费品标准体系,加大消费品标准供给力度,加强行业管理、质量监督等政策措施与标准的衔接配套,形成以创新助推标准制定、以标准实施促进质量、以质量升级推动品牌建设的良性循环。

(一)家用电器。适应家用电器高端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加大团体标准和高水平企业标准的供给力度。开展家用电器产品分等分级和评价标准化工作,改善电子坐便器、空气净化器、家用清洁机器人等新兴家电产品的性能和消费体验,提高空调器、电冰箱、洗衣机等传统大家电的产品舒适性、智能化水平,优化电饭锅、剃须刀等传统厨用、个人护理用小家电产品的外观和功能设计。多品种、多品牌家电产品深度智能化水平,推动智能家居快速发展。针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农村家电消费的普及,加快制修订强制性标准,提高家电产品、节能节水、使用年限、安装维修等要求。

(二)消费类电子产品。针对消费类电子产品网络化、创新化的发展特点,结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人工智能、智能硬件、智慧家庭、虚拟现实、物联网等创新技术产品化、专利化、标准化。加快高质量产品生产线及智能工厂建设,引导生产企业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从性、稳定性、可靠性角度,进一步完善消费类电子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制定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新型视听产品等智能终端产品标准,强化信息、个人隐私保护要求,开展人体舒适性、易用性评估评价,规范众包众筹产品市场、线上线下销售市场。

(三)家居装饰装修产品。围绕居民提高生活水平、改善家居环境的消费需求,促进家居装饰装修健康化、集成化发展。针对家具、照明电器、厨卫五金、涂料、卫生陶瓷、壁纸、地毯等家居装饰装修产品,加快构建强制性标准体系,严格有毒有害物质、挥发性有机物限量要求,健全配套方法、设备、能力。开展家居装饰装修综合标准化工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挥技术、资金、品牌等优势,延伸服务链条,由单一产品生产制造向“产品+产品”、“产品+服务”转变,建设家居装饰装修标准综合体,支撑企业提供家居装饰装修整体解决方案,满足消费者需求。

(四)服装服饰产品。适应个性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品牌消费的发展需求,巩固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箱包等产业的传统优势地位,加快首饰、钟表、眼镜、发制品等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创新创意设计能力。推进三维人体测量、数字化试衣、产品追溯、可穿戴服装等新技术产业推广,制定规范定制流程全过程服务和产品质量的通用标准,引导服装服饰产品生产企业注重发挥本土优势,壮大个性定制、规模定制和高端定制产业,以精准设计、精准生产、精准服务赢得消费市场。优化完善标准体系,研制关键技术标准,提高新型纤维、优质棉麻毛、高端羊绒丝绸皮革等材料质量要求,规范纺织产品防水、防风、保温、抗菌等功能性要求,制造高端精品。

(五)妇幼老年及残疾人用品。针对妇幼用品、老年人用品和残疾人用品市场快速发展,健全跨领域、跨行业的通用标准体系,强化消费品针对特殊人群的要求和功能设计,规范特殊人群使用产品的标识、宣传和评价。进一步加大婴幼儿、少年儿童生活用品和中小学生学习用品标准化力度,严格儿童玩具、婴儿纸尿裤、婴儿安抚用品、儿童家具、儿童服装鞋帽等儿童用品标准,严格儿童产品标识标注。促进儿童用品生产设计与国产动漫文化产品跨界融合,增强产品趣味性、娱乐性和吸引力,培育和壮大一批自主品牌企业。加快开展妇女用哺育用品、卫生用品、家用美容美发用品等标准化工作,自主品牌的质量水平。推动老年人用品标准和质量,扩大老年人文化娱乐、健身休闲用品市场。加快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完善标准体系,推进老年人和伤病人护理照料、残疾人生活教育和就业辅助、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等产品的标准化发展,加强质量管理。

(六)化妆品和日用化学品。适应消费者对产品功效的多样化需求,完善化妆品、口腔护理用品、洗涤用品、蜡制品、家用卫生杀虫用品标准体系,制定基础通用、重要产品和方法等标准,防止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制定儿童等特殊群体使用化妆品、口腔护理用品等产品标准。加快特殊用途化妆品中限用组分和中草药牙膏中有效成分等方法标准研究。加强日用化学品相关标准样品(物质)研制。

(七)文教体育休闲用品。针对居民转变生活方式、丰富文娱生活的要求,推动文教体育休闲用品多样化发展,加快系统协调、突出、覆盖的文体用品标准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严格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大力提高学生用品的水平。引导生产企业加强质量管控,提高零部件(元器件)、制造、基础材料整体质量水平,促进文具、制笔、乐器等制成品品质。加快全民健身器材、冬季运动器材、户外休闲运动(水上、登山、钓具和自行车等)器材、民族传统运动器材及防护装备等标准的制定,加强体育用品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八)传统文化产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强对中华老字号、地理标志产品等传统文化产品的品牌培育和保护,引导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和技艺的文化产品生产企业,加快质量、打造知名品牌、增加品牌文化附加值、质量竞争力,推动传统文化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针对文房四宝、烟花爆竹、竹藤、丝绸、瓷器、漆器等产业发展需求,加快、环保等强制性标准制定,加大旅游景区销售产品的质量监管力度。开展文化创意、传统、评价测试标准化工作,推动国内标准同步发展,加大传统文化产品宣传展示力度,促进传统文化产品出口,促进中外文明互学互鉴。

(九)食品及相关产品。完善食品标准体系,继续开展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等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及方法、婴幼儿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营养强化剂和食品生产经营过程卫生要求等强制性标准制修订工作。制定传统食品产品质量标准,推动传统食品产业化进程。加大对方便食品、速冻食品、焙烤食品和现代生物发酵食品等新产品标准的研制力度,制定网络食品信息描述规范,满足新兴群体等对食品消费多样化的需求。提高食品容器、包装材料以及智能化食品包装生产线标准水平,不断完善食品相关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加大食品和食品相关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强化食品相关产品风险与伤害监测,根据不同材质开展食品相关产品风险评估,并视评估情况调整许可目录和许可实施细则,逐步准入门槛,及时发布消费预警,调动行业协会、消费者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食品监管,形成全社会共治格局,有效遏制食品事件,确保放心消费,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消费品质量法律法规,加快推进标准化法修订以及消费品法、质量促进法等立法工作,完善质量激励政策,强化质量多元共治,为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供法制保障。坚持依法行政,保持消费品质量监管的高压态势。组织开展消费品行政执法人员专题培训和实务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强化消费品执法层级监督,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消费品质量法治宣传教育,普及消费品质量法律知识,引导消费者通过司法、人民调解等途径解决消费品侵权问题,依法维权、理性消费能力。

(二)加强财税政策扶持。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设立消费品标准和质量专项基金,支持消费品领域的标准化建设、质量基础能力、质量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引导社会资源向质量品牌优势企业聚集,完善优标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鼓励更多企业走优质发展之路。实施结构性减税,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和股权激励税收政策,推开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打通增值税抵扣链条,增强企业经营活力。探索建立标准创新融资增信制度,完善对企业标准创新和参与制定标准的激励机制,推动企业积极参加标准化活动。对消费品标准和质量示范区、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比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享受出口贸易便利等政策优惠。在采购、招投标活动中,纳入有关标准技术条件和质量要求。

(三)加强质量人才培养。深化教育教学制度改革,强化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实施全员质量素质工程,加大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一线职工培训力度。引导和鼓励大中型企业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培养企业质量领军人才。完善质量技术人员职称评价办法。探索建立企业和高等学校、职业学校、标准化与质量科研机构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推行校企联合培养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建立学校和企业“双元”的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的职业技术工人。加大力度引进国外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等领域人才智力,加强质量人才交流。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高等院校设立标准化和质量管理相关研究机构,培养高素质标准化和质量人才。推出体现技工价值的薪酬制度,健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和“五险一金”等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技能人才福利待遇,促进劳动者由普通工人向技能人才转变。

(四)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质量文化,大力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广泛推广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深入开展群众性质量活动。加强标准化和质量知识宣传教育和政策解读,倡导优标优质优价和绿色健康的消费理念。加大质量信息公开力度,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树立中国标准、中国质量的良好形象,提振市场消费信心。

(五)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作。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本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在消费品工业升级、科技创新、质量监管、市场监管、职业教育、财税金融等方面,加强沟通协调,密切协作配合。各级要建立健全质量激励和约束制度,将消费品标准和质量工作纳入质量工作考核范围,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质检总局和标准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重大事项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我来说两句
人参与 丨 评论0条)
图标
注册 登录    
评论列表
每页 10 条,共 0 条
×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欢迎投稿

×

邮箱:15236061639@163.com

QQ:60298351

微信:a18137798589

(版权所有 科工网&北京天云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 Copyright 2015 - 2022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0211号-5   |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