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解读产业技术创新规划:提六方面重点任务

2016年11月7日 来源:天云聚合B2C2B--亚洲最大、最安全的网上交易平台  浏览 808 次 评论(0)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引导和加强产业的技术创新工作,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了《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日前,《规划》正式印发,工信部科技司范书建副司长就《规划》相关内容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规划》的编制背景是什么?

答: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创新,强调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人才发展为支撑,推动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中国制造2025》作为个战略层面描绘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也明确提出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键环节和领域的创新能力。”

此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等文件的出台,也为产业技术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撑。

在此背景下,我部为了落实这些文件精神,积极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实现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加快工业转型升级,针对当前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广泛调研,听取专家、行业协会、企业以及各地工信主管部门的意见,并借鉴和吸收发达促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经验,编制了本《规划》。

问:《规划》发布的意义是什么?

答:《规划》总结了“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成就,深入分析了当前发展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面临的新形势,明确了“十三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对于引导和加强产业的技术创新工作,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工业转型与升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十三五”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为契机,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着力突破领域共性关键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关键环节和领域的创新能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动能,促进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网络强国转变。

问:《规划》对当前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面临形势有什么样的基本判断?

答:从形势看,随着技术创新浪潮不断深入,各国不约而同地加大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投入与扶持,并逐步由聚焦单一技术的创新转向创态环境的营造,面对新一轮科技创新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提出新挑战,我们必须加快打造创态环境,发展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从国内发展看,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面对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受限等严峻问题,必须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只有依靠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新动力、打造发展新引擎、开辟发展新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用先进产能替代落后产能,才能实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目标。

同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及相关创新战略的出台,也为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问:《规划》提出的“十三五”时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答:《规划》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兼顾预期性和可考核性,分别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工业企业运用知识产权能力、标准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到“十三五”末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一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建成15家左右制造业创新及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培育及认定100家左右工业和信息化部实验室,建设60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

二是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显著加强,认定300家以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1.17%,行业领军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3%。

三是工业企业运用知识产权能力显著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0.61件。

四是标准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围绕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制修订标准10000项以上,主导形成标准120项以上,领域标准转化率达到90%以上,标准话语权大幅。

问:《规划》提出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任务是什么?

答:《规划》针对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提出的重大需求,提出了“十三五”时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6个方面任务。

一是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包括三方面内容,分别是:按照《中国制造2025》部署,推进制造业创新和省级制造业创新建设;培育和认定工业和信息化部实验室,鼓励各行业协会大力培育行业创新平台;以及建设具有较强技术推广服务能力的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

二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包括鼓励企业通过参与科技项目和创新工程开展前沿性创新研究,推动企业加强技术研发机构的建设,开展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培育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企业,实施大企业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推广工程,支持大企业设立产业创投基金等内容。

三是加大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力度,包括研究、发布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引导企业、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内容。

四是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开展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行动及产业知识产权协同运用推进行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员间知识产权创造布局、联合运营和收益共享,鼓励和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机构在领域合作开展知识产权评估、收购、运营和风险预警与应对;支持建设产业知识产权服务运营平台。

五是完善综合标准化体系,组织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规划》,支持组建领域标准推进联盟;支持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推动基础通用标准、方法标准与接轨,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参与标准制定。

六是培育区域创新能力,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构建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打造区域型创新平台;引导“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创新资源聚集区,建设一批促进产业协同创新的技术推广应用平台和服务支撑。

问:如何保障《规划》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

答:为确保各项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实施,《规划》提出了五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一是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科技界等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有效地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工作。

二是营造良好政策环境,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等税收政策,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制定各类优惠政策,做好政策预研工作,加快研究制订促进技术创新的新政策。

三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深化产融结合,鼓励地方财政、金融资本、风险投资及民间资本投入产业技术创新;支持企业自主决策、先行投入,开展重大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

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调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积极性,形成产学研用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促进人才有序自由流动;积极引进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

五是注重技术合作,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扩大我国产业技术创新在全球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吸引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在国内建设研发、生产和运营,带动国内创新能力。 

我来说两句
人参与 丨 评论0条)
图标
注册 登录    
评论列表
每页 10 条,共 0 条
×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欢迎投稿

×

邮箱:15236061639@163.com

QQ:60298351

微信:a18137798589

(版权所有 科工网&北京天云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 Copyright 2015 - 2022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0211号-5   |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