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智能制造的探索:打造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之都

2015年12月28日 来源:科工网  浏览 656 次 评论(0)

“我们在从事加工的过程中,发现了市场对新材料的需求,于是与学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始新材料的研发、生产。”道生工程塑料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黄天国告诉记者,该公司在2004年12月创立时,是仅有两三个员工的来料加工小作坊,经过多年的发展,成立了自己的工程研究,现已成为拥有核心技术专利13项,年销售额上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

小微显重。在江门这座小微企业占据经济总量半壁江山的城市,许多小微企业都像道生工程塑料有限公司一样,有着极高的科技能量,蕴含着惊人的发展潜力。

在我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当下,扶助小微企业发展是进一步增强我省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一大抓手。江门该如何立足辖区内数量庞大的小微企业,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动能?

成为15个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之一的江门,提出要着力打造“江门特色、广东标杆、示范、平台”的小微企业创业创新之都。

A.广东标杆

获批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综合改革试点市

今年5月,江门市以名的成绩,成为15个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之一,并获得三年共6亿元的扶持资金,结合省市配套资金,将带动社会投资超过800亿元。

作为全省一个获得这一“国”字号招牌的城市,江门如何推进“小微双创”备受各方关注。

7月1日,省长朱小丹在江门调研时就指出,要把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作为江门优化发展的新抓手,进一步深化改革,释放小微企业发展动力和活力。

江门市也迅速制定出台了“雏鹰计划”(《江门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方案(2015年—2017年)》),提出到2017年实现就业目标、创业目标、创新目标“三大突破”,即小微企业就业人数累计增长30%,营业收入、技术合同成交额、授权专利数分别增长55%、300%和100%。随后,江门又紧锣密鼓地推出了一揽子“1+15”配套政策,着力打造“江门特色、广东标杆、示范、平台”的小微企业创业创新之都。

对此,江门市委书记毛荣楷强调,江门要抓紧建立“小微双创”产业群、集聚区和示范点,力争3年内实现小微企业就业目标、创业目标、创新目标“三大突破”。

江门市市长邓伟根则表示,江门已将“小微双创”作为创新改革、加快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全力打造“小微双创”之都也是江门在珠西建设另一个“深圳”的突破点与重要抓手。

省委、省对江门推进小微双创工作也是全力支持。近日,江门市申报“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综合改革试点市”获省批复同意,省编办、发改委、经信委等18个省有关单位,将对江门市组建小微企业双创城市联盟、与深圳市在省内开展双创合作、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合作区建设等12项具体事项给予积极支持。

这意味着江门继成为我省的“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之后,又成为我省的“小微双创”综改试点市,扶助小微企业发展的创新空间大大拓宽。

随着小微双创发展壮大,这必将成为江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B.示范

  多项首创措施助力营商环境

江门在推进“小微双创”方面频出佳绩,许多举措都是全省乃率先推出。比如,为更好对小微企业展开帮扶,今年9月,江门在全省乃首创科技型小微企业认定,并在率先建立“小微企业和科技型小微企业”两个名录库,实行动态管理,掌握小微企业发展情况,追踪帮扶政策的实时效果,并结合实际及时调整完善扶持政策。

小微企业犹如小树苗,遇到适合其生长的土壤和阳光雨露,自然能更快茁壮成长。江门市委、市看到了营商环境的重要性。

毛荣楷指出,要通过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为企业实现价值化,对企业发展和外来投资,要注意利益导向,多站在帮扶、服务企业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提供精准服务,提高办事效率,打造更好的软环境。

邓伟根则强调,服务应该围绕“三就”:收费就低不就高、办事就简不就繁、服务就近不就远,破除一切体制、机制上的阻碍,深化改革,才能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事实上,今年以来,江门也做到了多措施助力营商环境,并获得多个“首创”。其中,在促进信息公开透明方面,江门在首创“1+3+N”开放型清单体系——“1”即江门市的市、县两级部门“权责清单”,“3”即同时公布的“负面清单”“审批清单”“监管清单”,构成“1+3”清单管理机制,促进企业投资准入透明化;江门还在率先开通“微市长”公众服务平台、全省首个政企信息互通平台等,为与市民、企业搭起快速沟通的桥梁。

 

在行政效率方面,江门在率先创新推出“邑门式”服务,将多个部门数百项业务统一归集到“邑门式”服务办理,变“多门”为“一门”,实现资源整合和行政效率,免去市民办事东奔西跑的烦恼。江门还在全省率先推开“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大大创业者的时间成本。此外,江门率先建成首个跨境电商口岸管理的“单一窗口”、实现“联合查验、一次放行”一站式作业,极大便捷了跨境电商企业。

这些都可以看出,江门以推进小微双创为抓手,大力改善全市营商环境、政务环境,让市民、企业都享受到了便利。

 C.平台

  特色工业园对接华侨华人及跨国公司

小微企业虽然规模小,但前景远大。无论哪里的企业,无论多大的产业巨头,都是从小企业成长起来,而后又都需要小微企业的配套服务。

“中国侨都”江门,凭借深厚的“侨”人脉、“侨”底蕴,努力搭建平台,做到先行一步,力推“小微双创”与对接。

邓伟根指出,江门小微企业众多,拥有丰富的侨乡资源,有条件、有基础、有想法,不仅要在国内先行先试、争创示范,更要放眼,以多边、多产业、多集群,去和上发达的地区,先进的项目、技术、研发、管理以及人才对接,打造全新内涵的小微企业创业创新之都。

凭借成功入选“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的大好契机,江门以“小微双创”为基础,主动对接海外华侨华人,建设“侨梦苑”作为对接海外创新力量的大平台。12月22日,广东(江门)“侨梦苑”在江门高新区举行揭牌仪式,使江门更有底气向海外的创新力量打开大门,承接来自全球的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和资金流。其中,江门高新区着力打造的“中美工业园”正是江门与海外创新力量对接的样本,专门承接跨国企业、特别是500强项目落户的高标准工业园区,已成功引进多家跨国公司。

除此之外,在今年10月举办的引资引智创业创新推介会上,江门市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合作建设的“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合作区”揭牌,标志着该合作区建设正式启动,并成为推动江门市经济转型和开展合作的重大平台。

 

立足这些平台,江门推进“小微双创”势必将在全市范围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体现出“江门特色、广东标杆、示范、平台”新内涵。

 样本

  珠西智谷:建设首个教育装备产业园区

仅用了短短五年时间,圆美道科技公司凭借自主研发的3D拍摄设备制造技术,年产值翻了几十倍,从一个年产值不到10万元的小公司,一跃成为新产品被美国太空总署植入太空舱的高科技“明星”企业。

位于蓬江区核心地带的珠西智谷聚集了众多像圆美道这样极具发展潜力的科技型小微企业。

作为江门新的城市创新载体,珠西智谷规划面积76.87平方公里,核心启动区12.37平方公里,规划建设有科技区、金融区、总部区、产业区、配套区等5大功能区。智谷如今已建成各类创新平台10个,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现有各类工业设计、科技孵化企业550家,2014年累计申请专利2000多项。预计三年后总建筑面积达200万平方米,引进各类企业2000家,实现技工贸总收入超500亿元,新增就业人数3万人,授权专利翻一番。

珠西智谷成功举办了“美国硅谷”江门行、“珠西智谷”推介会、教育装备创新发展研讨会、“珠西智谷”投融资推介会等系列活动,其中首个教育装备产业园区和创新发展示范园——南方教育装备创新产业城首期建成。

备受各方瞩目的南方教育装备创新产业城8月30日正式签约落户珠西智谷,将打造研发创新、产业孵化、公共服务、教育综合体四大板块,建设南方教育装备创新产业城、南方教育装备创新研究院、教育装备博物馆、教育装备科技馆、广东创客街区、教育装备交易、教育装备博览会、教育装备论坛、大学生教育装备创新设计大赛等项目。到2017年,园区面积将达20万平方米,实现300家国内外教育装备企业进驻,带动产值超300亿元。通过立足江门,面向珠江西岸,辐射整个珠三角乃,终将成为中国首个教育装备产业高地,在国内树立“江门教育装备”的城市品牌和形象。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每年在教育装备业的投入达到5万亿元,加上民间投资,教育装备的规模超过15万亿元。”江门市委常委、蓬江区委书记王积俊十分看好这一产业的前景,他认为南方教育装备创新产业城项目落户,将为珠西智谷的成型带来性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推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珠西智谷还引入了智能制造协同创新研究院这个公共技术平台。该项目是蓬江区和具有香港科技大学背景的固高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项目,将立足江门本地制造业产业基础,以智能机器人、高端数控装备、节能装备与电子精密装备为方向,构建政、产、学、研、资、用一体化的先进装备协同创态体系。蓬江区计划通过该项目,3年内引入人才团队20—30个,实现总产值2亿元,提交发明专利申请100件,带动智能制造企业实现产值300亿元以上,运作3年—5年后,形成珠西更为广泛、深入的智能装备与智能制造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带动企业智能制造实现产值800亿元以上。

 

纵深

  首批科技型小微企业享优惠政策“头啖汤”

资金对于企业而言,犹如人的血脉,是生存、发展之必须。对于许多到了生死存亡关头的创业者来说,往往也许只需一点象征性的补助,就能让企业起死回生,走出低迷。

“如果没有的支持也许就不会有我们在天交所上市了。”江门市未来之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蔡扬毅回忆说,创业之初,在企业和原始股东信心迷的时候,该公司因为核心技术获得了17万元的江门市创新基金奖励,激起大家的斗志,恢复了各方的信心,让公司得以继续运营下去。

江门目前大约有36000家小微企业,其中包括大概4000家科技型小微企业。成为“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之后,江门可获得三年共6亿元的扶持资金,结合省市配套资金,将带动社会投资超过800亿元。部门该如何把扶助小微企业的资金用在实处?

自今年9月在首创科技型小微企业认定后,为让政策真正落地,惠及广大企业,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江门已尽快兑现各项优惠项目。江门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等部门对该市通过认定的批331家科技型小微企业能够享受的普惠性政策进行了统计梳理,其中288家企业符合优惠条件,累计可享受各项扶持资金1409万元。

除了直接的扶持资金,江门还出台了一系列科技金融政策措施,建设了两家“科技金融综合服务”,成立了五家“科技支行”和2家“科技小额贷款公司”,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科技金融服务。江门还成立了一支市级科技风投基金、两支县级科技风投基金,资金规模达到6.5亿元,其中市级风投基金确定投资项目7项,总投资额1.37亿元。

与此同时,江门还面向企业开展了科技贴息贷款,对54家科技型企业发放科技贴息贷款约4.17亿元,财政贴息752万元,其中5家企业获得专利质押贷款2540万元,财政贴息98.4万元。

未来江门市科技型小微企业还将得到更多的资源倾斜。据介绍,在今年9月召开的全省科技和金融结合促进创新创业试点工作会议上,江门不仅被赋予试点城市角色定位,17家省级银行机构还与江门市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未来3年内投入逾3000亿元信贷支持江门创业创新发展。江门市11家银行机构也与江门13家科技型企业签订了授信协议,授信额度达到423亿元。”

12月18日上午,江门市科技局与中国建设银行江门分行正式签订《江门市科技型小微企业“邑科贷”政银合作协议》,双方联合推出“邑科贷”政银服务平台,为全市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3亿元的科技贷款。

 大事记

2015年5月酝酿多时的广东珠西智谷正式挂牌,总投资逾40亿元的32个项目签约落户。

2015年5月在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评审上,江门以总分名的成绩,成为15个“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之一。

2015年8月江门市编制的“雏鹰计划”(《江门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方案(2015-2017年)》),经市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15年8月首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装备产业园区和创新发展示范点——南方教育装备创新产业城正式签约落户珠西智谷。

2015年9月江门市召开实施“雏鹰计划”推动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批“1+15+2”政策措施,广泛征求意见。

2015年12月江门市申报“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综合改革试点市”获省批复同意。

 


我来说两句
人参与 丨 评论0条)
图标
注册 登录    
评论列表
每页 10 条,共 0 条
×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欢迎投稿

×

邮箱:15236061639@163.com

QQ:60298351

微信:a18137798589

(版权所有 科工网&北京天云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 Copyright 2015 - 2022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0211号-5   |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