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推动物联网发展 | 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行动指南(2017—2020年)

2017年3月7日 来源:天云聚合B2C2B--亚洲最大、最安全的网上交易平台  浏览 1495 次 评论(0)

为推动我省物联网技术、产业和应用发展,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创新,对我省物联网发展方向提供指导,制定本行动指南。本行动指南的指导期为2017—2020年。

一、重要意义

物联网作为连接虚拟与物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以及其自身的技术进步已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是经济社会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础和重要引擎。“十三五”时期,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电、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等数以万计的新设备将接入网络,物联网万亿级的垂直行业市场正在不断兴起,物联网技术将在制造业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等转型升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制造业成为物联网的重要应用领域。同时,物联网在现代农业、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各行业各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深入,我国物联网正在加速进入“跨界融合、集成创新和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

当前,我省正处于建成小康社会、让中原更加出彩的关键时期,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等重大战略规划在我省的实施,为我省物联网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推进物联网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对我省打造综合竞争新优势,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现代服务业强省、现代农业强省和网络经济强省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物联网“十三五”发展规划,以我省物联网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为主线,以保障为前提,以促进我省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为导向,加快建设物联网基础设施、应用服务平台和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增强物联网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着力加强物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引导产业创新发展,为“四个强省”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

引导,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引导作用,以企业为主体,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形成优势互补、多方参与、有序竞争的良性发展环境,推进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

创新驱动,融合发展。注重物联网技术创新发展,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注重物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创新,推动产业管理模式、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发展新业态,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加快融合发展。

应用牵引,突破。坚持以需求为导向,聚焦领域和关键环节,统筹部署,推进物联网规模化应用,带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规模化发展,群众生活质量、增强社会管理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强化标准,保障。推动地方和行业物联网标准规范建设和实施,推进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坚持和发展同步推进,完善信息保障体系,以保发展,以发展促。

三、主要行动

(一)物联网技术发展行动

开展面向领域的高性能、低成本、集成化、微型化、低功耗智能传感器技术和产品研发,加强智能传感器设计、制造、封装与集成、多传感器集成与数据融合及可靠性领域技术研发。研究面向服务的物联网网络体系架构、通信技术及组网等智能传输技术,窄带物联网技术(NB-IoT)等低功耗广域网技术和网络虚拟化技术。研究物联网感知数据与知识表达、智能决策、跨平台和能力开放处理、开放式公共数据服务等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支持物联网*作系统、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的研发和产业化,进一步完善基础功能组件、应用开发环境和外围模块。发展支持多应用、可控的标识管理技术。加强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集成创新,研发满足物联网服务需求的智能信息服务系统及其关键技术。

1. 智能传感器技术

发展单元测量动态范围和精度、高性能智能化处理、数据传输密度和网络化柔性配置能力等智能传感器技术。加快研发高性能惯性、压力、磁力、加速度、光线、图像、温湿度、距离等传感器产品和技术,积极攻关新型传感器产品。

2. 标识智能化技术

将标识技术和微处理器技术、存储技术、低功耗微显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实现标签、标识器的智能化。发展全信息描述、保密等标识智能化技术。

3. 位置服务技术

通过定位技术获得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提供给用户本人或网络平台,实现各种与位置相关的业务。发展北斗定位芯片、北斗数据解析芯片、基于通信基站的位置服务芯片等芯片级设备的研发及产业化。

4. 下载式可重构探测、控制技术

通过推进控制芯片数据升级技术的研发,实现设备固件更新的智能化。发展系统控制功能改变、灵活调整现有系统的运行状态和功能等技术,实现物联网系统的柔性配置,支持生产过程随产品改变。

5. 物联网中间件技术

通过推进网络技术与传感数据解析技术的集成,传感信息传输解析的智能化水平。发展支持蓝牙技术、WiFi技术、ZigBee技术、超长距低功耗数据传输技术(LoRa)、窄带物联网技术(NB-IoT)、泛在感知网络技术等多种接入技术,以及主流通信协议数据包解析、传感器数据解析、控制器数据解析、传感器与控制器之间数据交换、传感器/控制器组与网络平台之间的协议转换和数据解析技术等。

6. 产品智能化技术

发展智能终端的运算能力、通信能力、传感器集成技术,可穿戴智慧产品研发,智能仪器仪表、智能生活用品和工业产品研发等。

7. 多传感器集成与数据融合技术

通过将感知不同参数的多种传感器集成为一体,对来自不同知识源和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综合处理,从而得出更准确、更可靠的数据,发展利用多传感器集成和数据融合获得更多的观测维度,发现应用场景中物理量相关性,系统处理能力的技术。

8. 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融合关键技术

推进移动终端*作系统向物联网终端移植,加快面向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的物联网*作系统研发。推进用于移动终端的人机交互、微型智能传感器、MEMS传感器集成,融合通信模组等技术研究。面向物联网融合应用,开展*作系统、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等技术研究。突破数据采集交换关键技术,海量高频数据的压缩、索引、存储和多维查询关键技术,研发大数据流计算、实时内存计算等分布式基础软件平台。结合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典型应用场景,突破物联网数据分析挖掘和可视化关键技术,形成化的应用软件产品和服务。

(二)物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发展行动

 1. 大力发展物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应用。围绕行业制造单元、生产线、车间、工厂建设等关键环节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动生产制造全过程、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周期的深度感知、动态监控、数据汇聚和智能决策。

(1)生产过程管控智能化。将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智能标签集成应用到工业生产控制信息系统中,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智能监控、智能诊断、智能维护、智能决策功能。发展制造执行系统、工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应用。

(2)装备、产品智能化。运用传感器、过程控制芯片、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等物联网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对现有工业装备、工业产品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产品远程数据交互和控制能力。发展工业装备、工业产品的智能化。

(3)节能减排智能化。将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智能标签等工业物联网技术集成应用到工业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设备的能耗、各种污染源排放进行实时监控,通过数据分析优化生产,实现节能减排。推进企业能源管理系统、污染物排放监测系统等应用。

(4)生产监管智能化。将工业物联网技术集成应用到生产设备、油气管道、石油勘探、矿洞监测中,实现实时感知、准确辨识、快捷响应和有效控制。推进矿洞监测系统、制造业生产管理系统等应用。

2. 加快推进物联网与农业融合发展。面向农业生产、粮储管理、农产品溯源、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提高农业智能化水平和精准化水平。

(1)农业种植新模式。加快发展精准种植,通过传感器、信息处理和通信技术,获取种植区域的土壤环境、养分含量、病虫草害、气象环境状况等,采取优化的调控技术,达到合理利用资源,控制水肥,生产成本,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养殖新模式。加快发展智能养殖,利用传感器、智能监控仪表、信息处理和通信技术,围绕集约化畜禽、水产养殖生产和管理环节,在线采集养殖场二氧化碳、氨气、硫化氢、空气温湿度等环境信息,实现畜禽、水产养殖的智能化生产管理。

(3)粮仓管理新模式。加快建设智能粮仓,运用传感器、工业自动化、信息处理和通信技术,采集粮食存储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建设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以任务驱动为核心的粮仓信息化管理模式,从而实现对粮食仓储进行科学、高效、低成本、绿色生态的管理。

(4)农产品溯源新模式。以农产品追溯码为信息传递载体,通过对各类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仓储及零售等各个环节的全程监控,实现农产品生产全程网络化管理,从而完善农业食品监管体系。

(5)农机作业质量监控与调度指挥新模式。建设农机作业质量监控与调度指挥系统,采用无线传感、定位导航与地理信息技术,实现农机资源管理、田间作业质量监控和跨区调度指挥等功能。

(6)病虫害防控新模式。发展农作物病虫害和水产病害智能防控,通过融合设施环境感知信息、视频信息、动植物生感知信息等,结合设施农业病虫害和水产主要病害特征信息提取技术,实现农业主要作物的常发病虫害和水产主要病害信息实时提取与预警,做到事前防治和实时控制。

3. 加快推进物联网与服务业融合发展。面向仓储、物流、金融等服务领域,深化物联网的应用,创新管理和服务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

(1)仓储管理新模式。加快发展智能仓库,通过配置自动搬运车、立体仓储、自动堆垛机、自动输送及自动分拣等设施,并对多种物资信息标识进行智能识别、精准定位,自动分配物资存储位置,监控物资存储环境,自动读取数据并评估物资状态,实现物资管理智能化。

(2)物流管理新模式。加快发展智能物流,通过感知、定位、信息处理和网络通信等技术,实现对货物从订单、计划调度到运输等全过程的自动化运作、可视化监控以及对车辆、货物、运输路径的优化管理及合理配置等,达到提高运输效率、运输成本、减少能源消耗的目的。

(3)融资服务新模式。加快推进大宗商品动产融资服务,建设仓储物流动态管理平台,以物联网仓储管理、货运管理和大数据为基础,通过物联网标识、跟踪、定位技术,使仓单成为特定实物的“身份证”,从而赋予动产以不动产的属性,运用物联网监管,解决动产融资中的抵、质押物管控和重复抵、质押难题,发展大宗商品的单证化融资。推进大型装备融资服务,在大型装备上安装多种传感器,通过智能监管信息系统,实现对大型装备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等系统化、智能化管理,解决动产融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改变传统大型装备租赁或购买模式,实现大型装备的融资功能。

4. 深化物联网在智慧城市领域的融合应用。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规划布局,结合市政设施、通信网络设施以及行业设施建设,同步部署视频采集终端、RFID标签、多类条码、复合传感器节点等多种物联网感知设施,建立城市级物联网接入管理与数据汇聚平台,推动感知设备统一接入、集中管理和数据共享利用。深化物联网在地下城市管网监测、消防设施管理、水资源管理、城市交通管理、电子政务、公共、危化品管理和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发展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新模式。

(1)交通管理新模式。加快发展智能交通,运用传感器、智能标签、视频监控、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等技术,对交通管理、运输、公众出行等领域进行全方位管控,在区域、城市甚更大的时空范围具备感知、互联、分析、预测、控制等能力,实现道路流量智能管控、拥堵预测、公共交通信息自动化、自动停车管理等功能,指挥调度、交通控制和信息服务能力。推进车联网技术应用,包括自动驾驶、节能、紧急救援、防碰撞、非法车辆查缉、打击涉车犯罪等应用。

(2)节能环保新模式。加快发展智慧环保,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进行节能环保管理。把传感器和智能装备嵌入到各种环境监控对象中,推动物联网在污染源监控和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开展废物监管、综合性环保治理、水质监测、空气质量监测、污染源治污设施工况监控、林业资源监控等应用。推动物联网在电力、油气等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等环节的应用,能源管理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建立城市级建筑能耗监测和服务平台,对公共建筑和大型楼宇进行能耗监测,实现建筑用能的智能控制和精细管理。鼓励建立能源管理平台,针对大型产业园区开展合同能源管理服务。

(3)城市管网监控新模式。加快发展智慧管网,借助传感网络、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等系统,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对城市地下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等管线进行实时在线监控,城市地下管网监管水平。

(4)社会治安管理新模式。建设反恐处突管理平台,在地铁、车站、医院、学校、商场等人员密集的场所,利用各种传感器、智能标签、视频监控等设备和人脸识别、人流量统计等技术,收集现场信息,自动识别危险人员身份,建立预警、指挥机制,防止火灾、踩踏、暴恐等事件的发生,反恐处突能力。建立全省联通的射频识别网络,通过在电动车、汽车上安装射频标签、电子车牌等方法,结合视频监控等资源,打击、预防多发类侵财类等案件的发生。建设危化品管控平台,运用物联网技术、蓝牙技术、WiFi技术、定位技术,从生产、销售、运输、使用、销毁全生周期对危化物、危爆品进行精准管控。

5. 大力推进物联网在社会服务及消费领域的融合应用。面向医疗、社区养老、家居管理、旅游服务等领域,深化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增加服务供给,服务水平,创新服务业态。

(1)智能医疗新业态。加快发展智慧医疗,深化物联网在药品流通和使用、病患看护、电子病历管理、远程诊断、远程医学教育、电子健康档案等环节的应用,发挥大型医学医疗技术和设备优势,通过医疗信息系统,实现远程诊疗;推动病床智能化改造,实现病人健康信息随床管理,医疗护理效果。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医疗废物追溯,对问题药品快速跟踪和定位,监管成本。

(2)社区养老服务新业态。加快发展智慧养老,发展社区健康服务物联网应用,开展基于智能可穿戴设备远程健康管理、老人看护等健康服务,实现紧急救助、突发状况、生活服务、医疗保健等综合服务的快速提供。

(3)家居管理新模式。加快发展智能家居,将家居生活相关的智能设备、设施高度集成,构建住宅设施与家庭日常事务的高效管控,实现家庭环境的智能控制。推动家庭安防、家居环境管理等智能家居应用的规模化发展,打造智能家居生态。

(4)旅馆服务新模式。加快发展智慧旅馆,使用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GIS等技术,用户在网上订购旅馆房间后,可利用指纹、人脸识别、密码等方式,在自助客房服务系统支持下,实现自助入住。

(三)物联网公共服务和保障能力行动

1. 物联网公共服务能力。打造物联网综合公共服务平台,依托现有实验室、工程、企业技术、大学科技园等各类创新载体,整合创新资源,加强开源社区建设,促进资源流动与开放共享,推动建设一批物联网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委托研发、测试认证、标准制定、专利运用、成果评估、应用推广、企业孵化等链条式公共服务。充分发挥各类物联网联盟的作用,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促进产需对接和成果转化。鼓励龙头企业强化产业生态布局,提供第三方开发能力和解决方案,带动物联网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2.物联网保障能力。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引导信息企业与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合作,加强物联网架构、异构网络、数据、个人信息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满足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社会治安防控、突发事件应对等方面对物联网技术和产品服务保障的要求。建立健全保障体系,加强物联网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第三方评估和保障服务,建立健全物联网防护制度,开展物联网产品和系统测评与评估。对工业、能源、电力、交通等涉及公共和基础设施的物联网应用,强化对其系统解决方案、核心设备与运营服务的测试和评估,确保重要系统的可控。对医疗、健康、养老、家居等物联网应用,加强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评估测评和监督管理,强化个人信息保护。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省信息化和信息工作领导小组的协调指导作用,加强对物联网发展的组织领导,制定产业政策、规划产业布局。加强部门、行业、地方间的协作,形成资源共享、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和各环节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协同发展效应。强化行业组织、产业联盟的服务支撑作用,调动社会资源加快物联网产业基地、服务平台等建设,打造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

(二)营造发展环境

建立健全有利于物联网应用推广、创业创新、有序竞争的政策体系,形成鼓励多元资本公平进入的市场准入机制。依托我省物联网骨干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整合资源建设物联网创新,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按照市场化原则建立技术资源共享机制,构建协同创新服务体系。推动物联网创业创新,加强政策协同与模式创新相结合,营造良好创业创新环境。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发展第三方创业创新平台,建立基于开源软硬件的开发社区,推动各类线上、线下资源的聚集、开放和共享,提供创新指导、团队建设、技术交流、项目融资等服务,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进行协同创新。

(三)加大资金支持

将物联网列入河南省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互联网+”产业发展基金、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基金等财政资金和引导基金的扶持、投资方向,对产业园区建设、共性基础支撑平台、关键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应用示范工程等项目和企业给予支持。引导社会资金支持物联网发展,推动各类金融机构与物联网企业进行对接与合作,搭建产业新型融资平台。

(四)开展试点示范

围绕我省物联网发展基础和优势,推进制造业、农业、物流、交通、能源、环保、医疗、安防、家居等领域的试点示范应用工程,建设一批示范基地和示范平台,着力推广已成功的示范经验,带动全省物联网产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技术研发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大力扶持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快推进物联网产业集聚,推动物联网特色园区建设,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物联网产业集聚区。构筑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五)建设人才队伍

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多渠道的人才引进机制和灵活的用人机制,加快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相关人才培训,开展多层次人才培训计划。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与物联网企业合作建立技术研发基地、就业创业基地和实习培训基地,构建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多层次的人才队伍。


我来说两句
人参与 丨 评论0条)
图标
注册 登录    
评论列表
每页 10 条,共 0 条
×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欢迎投稿

×

邮箱:15236061639@163.com

QQ:60298351

微信:a18137798589

(版权所有 科工网&北京天云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 Copyright 2015 - 2022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0211号-5   |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