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工业软件本质上是“业务流程数字化” 的工具。它们将最佳实践固化为标准流程,通过规则和逻辑来管理生产、资源和数据。其核心特点是:基于规则、被动响应、依赖人工经验和输入、数据孤岛现象严重。
AI时代的工业软件绝非简单的功能叠加,而是从底层逻辑到顶层应用的全面重构。它从传统的“流程驱动、记录结果” 转变为 “数据驱动、优化决策”。
AI时代的工业软件内核将转变为 “决策智能自动化” 的平台。它不再仅仅是记录和流程管理的工具,而是能够感知、分析、预测、优化、并自主决策的智能系统。
下图清晰地展示了工业软件从传统时代到AI时代的范式转移:

一、从“人驾驭软件”到“软件赋能人”甚至“软件自主驱动”
传统软件需要大量人工操作、输入指令、解读报表。AI时代,软件是您的智能副驾或自动驾驶系统,它会告诉您:“师傅,设备B3的轴承预计47小时后失效,建议在明天下午3点后、订单A123完工后的窗口期进行预防性更换,所需备件已在E5库房,维修方案已推送至您的AR眼镜。”
(一)研发环节
传统工业软件 (如CAD/CAE/CAM/PLM)主要用于实现流程数字化。CAD进行几何设计,CAE进行有限元等物理仿真(通常需要大量手动设置和迭代),PLM管理产品数据和研发流程。各软件间数据互通性差,严重依赖工程师的个人经验和“灵感”。但存在的问题是研发周期长、试错成本高、难以探索海量的潜在设计方案,性能优化存在天花板。
AI时代研发设计软件的特点是从“经验试错”到“模拟寻优”。比如生成式设计,工程师只需输入设计约束(如重量、材料、成本、承重要求、制造工艺),AI算法即可自动生成成千上万个满足条件的、匪夷所思的优化设计方案供工程师选择。这样能极大缩短研发周期(从数月到数天),降低成本(减少实物原型和测试),并创造出轻量化、高性能的新结构。
比如,AI增强的仿真,利用AI代理模型替代计算密集型仿真。传统CAE仿真一次可能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而AI模型经过训练后,可在毫秒级内给出近乎同等精度的预测结果。这样就使得海量参数的快速优化成为可能,允许工程师在极短时间内探索前所未有的设计空间,找到全局最优解。
再如,内嵌工业大模型的PLM系统可以自动检索历史项目数据、专利、论文,为工程师提供灵感;能自动生成和检查设计规范、工艺文档;甚至能预测新产品的潜在故障模式。这样提升创新效率,避免重复踩坑,并确保设计知识的传承和复用。
(二)管理环节(计划、供应链、运维)
传统工业软件 (如ERP, SCM),基于确定性的规则和历史数据进行企业资源计划、库存管理、采购等。本质是“记录”和“执行”系统,无法有效应对不确定性。存在的问题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快;库存高企但仍频繁缺料;供应链风险响应滞后;设备维护成本高昂。
AI时代管理软件,从“事后响应”到“事前预测”。比如实现需求预测与动态排产,AI分析多维数据(历史订单、市场情报、社交媒体趋势、天气预报、宏观经济指标),实现精准的需求预测。APS(高级计划与排程)系统不再是固定排程,而是能实时响应突发状况(如设备宕机、订单取消、物料延迟),进行动态滚动排产。实现的价值是订单交付率提升,库存成本(原材料和在制品)降低,产能利用率提高。
比如智慧供应链协同,构建全局可视、自适应的供应链网络。AI能实时监控全球物流、地缘政治、自然灾害等风险,提前预警并自动推荐替代路线或供应商。实现自主采购(AI根据库存和预测自动下单),极大增强供应链韧性,降低断链风险,优化采购成本。
再如,预测性与规范性维护,超越传统EAM/CMMS的工单管理。通过分析设备传感器数据,AI能精准预测故障发生时间,并推荐最优维护策略(该更换还是维修?何时维修成本最低?),最大的价值是减少非计划停机,从“计划维修”过渡到“按需维修”,延长设备寿命,降低备件库存。
(三)生产环节(制造、质检)
传统工业软件 (如MES, SCADA, WMS),监控和控制生产过程(“发生了什么”),实现流程可追溯。高度依赖人工巡检和事后抽检,但存在质量缺陷发现滞后,废品率高;工艺参数调优依赖老师傅;能耗浪费大;柔性化能力不足。
AI时代生产管理软件从“自动化”到“自主化”。比如AI视觉质检,基于深度学习的视觉系统能识别人眼和传统算法无法发现的细微、多变的外观缺陷,且越用越准。实现全检而非抽检,大幅提升产品质量,减少客诉,同时解放劳动力。
再如,工艺参数自优化,AI实时分析生产参数(温度、压力、速度等)与产品质量的关联关系,自动调整设备参数(通过APC先进过程控制),始终将生产过程维持在最佳状态,显著提升良率,降低能耗和物耗,减少质量波动。
自主移动机器人 (AMR) 集群调度,基于AI调度算法不再是简单规划AGV的固定路径,而是实时协调整个AMR车队,动态避障,最优分配任务,实现物料配送的“自动驾驶”,极大地提升物流效率,增强产线柔性,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模式。
(四)营销与服务环节
传统工业软件 (如CRM),管理客户信息和销售流程,记录历史交易。营销活动往往是广撒网式,客户服务被动响应,但难以洞察客户真实需求;产品与市场匹配度低;服务成本高,价值增值有限。
AI时代的营销与服务管理实现从“大众营销”到“精准服务”。比如AI分析客户的使用数据、行为数据、反馈数据,预测客户的潜在需求,甚至发现其未言明的“痛点”,为精准研发和交叉销售提供支持,使得销售额和客户满意度提升,驱动“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
再如对于高价值设备,AI通过远程监测运行数据,预测设备何时需要维护或更换零件,在客户发现问题甚至提出需求之前,就主动派出服务团队,变“被动维修”为“主动服务”,从卖产品转向卖服务,开辟新的收入来源(服务合同),构建客户忠诚度。
在智能客服与AR远程协助方面,AI客服能处理大部分常规技术咨询;当遇到复杂问题时,专家可通过AR眼镜“身临其境”地看到现场画面,并远程标注指导现场人员操作,大幅降低服务成本,提升服务响应速度和一次解决率。

二、功能上的变革与创新
(一)感知与交互的变革:从“键盘鼠标”到“多模态自然交互”
语音与对话式UI:可以直接对MES系统说:“查一下XX产线最近一小时的OEE(设备综合效率)和主要损失原因”,它会用语音和图表回答,并可与人深度对话。
AR/VR深度融合:巡检时,AR眼镜能自动识别设备,叠加显示实时运行参数、历史维修记录、3D爆炸图。维修时,能将虚拟维修指南叠加在真实设备上指导操作。
数字孪生成为标准界面:不再是看2D报表,而是与一个全要素、全流程、实时同步的虚拟工厂进行交互。可以在数字世界里“拨动”参数,模拟优化效果,再下发给物理世界执行。
(二)认知与决策的变革:从“描述统计”到“预测与规范性”
预测性维护(PdM):不再是基于固定周期的预防性维护,或事后维修。AI通过分析设备振动、噪声、温度、电流等多源时序数据,提前预测故障,精准定位隐患点,并推荐维护措施。这将为企业节省大量不必要的拆解和停机时间。
质量管控的革新:AI视觉检测能够识别人眼难以发现的微小缺陷,且不知疲倦。更重要的是,它能追溯缺陷的根源,通过分析生产参数,告诉企业“当前的质量波动是由于上游物料批次XX的某个参数偏移所导致”。
工艺参数优化:传统方式靠老师傅经验试错。AI软件能通过强化学习,在数字孪生体中穷举海量参数组合,自动找到最优解(如最高良率、最低能耗的工艺窗口),并直接推荐给人员。
智能排产与调度:排产软件(APS)不再是死板的规则引擎。它能实时响应“插单、设备宕机、物料延迟”等扰动,动态重新排产,并模拟不同方案的后果(对交期、成本、能耗的影响),辅助人员做出最佳决策。
能耗与碳管理优化:AI能实时监测全厂能耗,并自动调节非生产性能源消耗(如照明、空调),或建议在电价谷底时进行高能耗工序,实现节能降本与碳足迹优化。
(三)执行与控制的变革:从“人驱动流程”到“自主代理驱动”
任务自动化:您只需设定目标(如“将本班次的产能提升5%”),软件内部的AI Agent会自动分解任务、调用API、操作其他系统(如调整MES工单、控制PLC参数)来达成目标。
自主闭环控制:在允许的工艺范围内,AI可以直接下发指令给PLC/DCS等控制系统,自动调整设备参数,以实现质量、效率等目标的实时优化,无需人工干预。
(四)架构与生态的变革:从“ 单体架构”到“云原生+AI原生”
平台化与微服务:软件功能被拆解为一个个独立的AI微服务(如“预测性维护微服务”、“视觉检测微服务”)。您可以根据工厂需求像搭积木一样灵活选购和组合,无需购买一整套庞大而昂贵的系统。
工业大模型(Industrial LLM)作为新底座:这是最革命性的变化。通用大模型(如GPT)经过行业知识和专有数据精调后,成为懂制造业的“专家大脑”,内嵌于所有软件中。它让上述的所有自然交互、报告生成、代码编写、根因分析成为可能。
数据自动治理与融合:AI软件能自动理解、清洗、标注来自OT和IT系统的多源异构数据,自动打破数据孤岛,为AI应用提供高质量的“燃料”。
三、总结
作为技术人员,AI时代工业软件带来的变化是:人的角色不会被动取代,而是会升级:人将从繁琐的重复操作、数据整理和被动救火中解放出来,更多地承担起定义优化目标、管理AI系统、处理极端异常、进行更高层次的创新和流程改进等工作。技术人员深厚的行业知识和经验,是指导和训练AI最宝贵的财富。
邮箱:15236061639@163.com
QQ:60298351
微信:a18137798589
传统的工业软件本质上是“业务流程数字化” 的工具。它们将最佳实践固化为标准流程,通过规则和逻辑来管理
2025年以来,机器人产业链迎来资本化热潮。据高工机器人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10月16日,年内
01外骨骼助力装置的物流应用背景外骨骼助力装置在国内国外物流领域应用火爆物流外骨骼助力装置属于工业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