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联网数据基础的重要关键

2016年11月25日 来源:天云聚合B2C2B--亚洲最大、最安全的网上交易平台  浏览 895 次 评论(0)

通过射频识别(RFID)(RFID+互联网)、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简而言之,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其英文名称是:“Internet of things(IoT)”。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传感器是提供万物联网数据基础的重要关键,但此元件的精准度若有问题,所取得的数据可信度就要大打折扣。因此,无论是工厂出货前或元件实作于应用产品后,都需经过层层校准把关。有鉴于精准度对感测器的重要性,意法半导体(ST)藉由主动提供校准软体,让客户在应用端实作感测器时更为稳定,此软体推出后,将使感测器的精准度40~50%。

意法半导体类比、微机电与感测元件应用,感测器对应用的可靠度、信赖度有关键性的影响力。当感测器不够精准的时候,便会传给后端有问题的数据资料,可能导致处理器判断错误,引发严重问题。 因此,感测器校准是不能轻忽的重要工作。

 一般来说,感测器的校准可分成两个阶段,一是工厂端的校准,二是感测器实作于应用产品上的第二次校准。感测器元件的精准度通常取决于制造商的技术能力。不过,元件在运送过程中可能会因为碰撞而无法保持其出厂时的精准度,因此才需要在应用产品制作过程中进行第二次校准。

为满足物联网对感测准度更为严苛的要求,帮助客户在第二阶段作加速度计、陀螺仪的动态校准,以保持感测器的稳定性,避免后续的应用有所偏差,此软体推出后,将可让精准度大幅到40~50%。

由于目前物联网的应用转类繁多,谈到感测器供应商的在策略上的转变,除了供应感测器元件外,让客户在平台上做验证、测试。此外,意法也会把客户提出的需求跟对应的演算法解决方案汇整成资料库,让客户可以从中选择。如果客户需要的演算法不在资料库中,意法也会视情况投入一些资源,以满足客户的需要。软体支援如果到位,将可促使硬体市场更为蓬勃发展。

回顾2016年,感测器的革新是在功耗,意法在加速度计与陀螺仪整合的六轴感测器,在今年的第三季已可以做到0.5 mA,相较于前一代的1.1mA、更早的6mA*多。这项技术上的突破对穿戴式产品相当重要。对穿戴式应用来说,元件的功耗永远是越低越好。

我来说两句
人参与 丨 评论0条)
图标
注册 登录    
评论列表
每页 10 条,共 0 条
×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欢迎投稿

×

邮箱:15236061639@163.com

QQ:60298351

微信:a18137798589

(版权所有 科工网&北京天云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 Copyright 2015 - 2022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0211号-5   |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