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三五加码卫星产业:构建大数据地球

2017年1月6日 来源:天云聚合B2C2B--亚洲最大、最安全的网上交易平台  浏览 910 次 评论(0)

近一个月,中国相继成功发射了风云四号A星等两颗颇有看点的卫星升空,此,我国航天2016年发射次数达到24次,再创历史新高,跃居首位。这折射出我国卫星产业已进入了发展加速期。而从未来产业规划看,该细分产业还将迎来重要政策扶持。

国务院近期印发的 《“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简称 《规划》 )显示,相比“十二五”期间,《规划》对我国卫星及应用产业提出了更细致的战略部署。《规划》明确指出,要做大做强卫星及应用产业,进一步促进高端装备与新材料产业突破发展,引领中国制造新跨越。

按照《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建成主体功能完备的民用空间基础设施,满足我国各领域主要业务需求,基本实现空间信息应用自主保障,形成较为完善的卫星及应用产业链。为了实现该目标,《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快卫星及应用基础设施建设;第二,要卫星性能和技术水平;第三,要推进卫星应用。

具体来看,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规划》指出要构建星座和专题卫星组成的遥感卫星系统,加强地面系统建设,构建“大数据地球”;实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科技重大专项,加快建设卫星导航空间系统和地面系统,建成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形成高精度全球服务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规划》提出将采用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推进遥感卫星等建设。在技术水平方面,掌握长寿、高稳定性、高定位精度等能力的卫星应用平台技术以及突破高分辨率、高精度等有效载荷技术、有序推进中小微卫星发展等成为“十三五”期间我国卫星性能及技术环节的主要方向。

而相比上一个五年规划,《规划》对“十三五”期间我国卫星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统筹军民空间基础设施,完善卫星数据共用共享机制,加强卫星大众化、区域化、化应用,加快卫星遥感、通信与导航融合化应用,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创新“卫星+”应用模式。其次,面向防灾减灾、应急、海洋等领域需求,开展典型区域综合应用示范;面向部门业务管理和社会服务需求,开展现代农业、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智慧海洋、边远地区等的卫星综合应用示范。此外,围绕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互联网+天基信息应用”深入发展,打造空间信息消费全新产业链和商业模式。

不仅如此,《规划》 还将推进商业卫星发展和卫星商业化应用,同时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建立“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而在该方面,《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也提到,将继续开展北斗全球系统建设,计划于2018年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提供基本服务;2020年前后,完成35颗卫星发射组网,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

在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方面,《规划》强调将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即构建军民融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以及加强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建设,而其中就包括统筹规划军民卫星研发和使用。

我来说两句
人参与 丨 评论0条)
图标
注册 登录    
评论列表
每页 10 条,共 0 条
×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欢迎投稿

×

邮箱:15236061639@163.com

QQ:60298351

微信:a18137798589

(版权所有 科工网&北京天云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 Copyright 2015 - 2022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0211号-5   |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