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作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下一代智能终端,正处于从技术验证向规模化商用的关键转折点。当前行业呈现 “核心技术自主化、应用场景多元化、供应链国产化” 三大趋势,头部企业通过全栈研发突破关键瓶颈,资本与产业资源加速集聚。
本文基于公开信息,对全球17家人形机器人核心玩家进行深度拆解,系统分析其技术壁垒、产业链定位及对供应链核心公司,为产业研究提供参考。
一、国内头部自主研发企业:
从核心部件到场景落地的全链条突破
1. 宇树科技(Unitree)
足式机器人龙头,人形产品商业化先锋
背景与战略定位:
成立于2016年的宇树科技,是国内最早聚焦足式机器人研发的企业之一,总部位于杭州,核心团队源自浙江大学机器人实验室。公司以 “让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 为核心目标,早期通过消费级四足机器人打开市场,2024年后加速人形机器人布局,形成 “消费级 + 工业级 + 人形” 的产品矩阵,是全球少数实现足式机器人规模化量产的企业之一。2025 年启动上市流程,标志着其从技术型初创公司向成熟产业平台的转型。

股东与资本支撑:
控股股东通过直接持股及合伙企业合计控制超30% 股权,股权结构稳定。明星资本阵容涵盖科技巨头(腾讯、阿里)、产业资本(吉利、美团)及顶级 VC(红杉中国),累计完成9轮融资,资本注入重点用于核心部件自研(电机、减速器)与量产产能建设(杭州萧山工厂),为技术迭代与市场扩张提供充足资金。
核心产品与技术突破:
四足机器人系列:消费级产品 Go1/Go2 定价 3-5 万元,全球累计销量超 10 万台,市占率突破 70%,核心应用于家庭陪伴、教育实训;工业级产品 B2 负载能力达 10kg,防护等级 IP67,已批量应用于电力巡检(国家电网试点)、矿山勘探等场景,替代人工完成高危环境作业。
人形机器人 H1/G1:H1 作为核心战略产品,身高 1.8 米,体重 55kg,全身 34 个自由度,支持后空翻、360° 旋转等高动态动作,2025 年春晚公开亮相后,教育、工业场景订单增长超 300%。技术层面,H1 搭载自研无框力矩电机,效率达 92%,功率密度 3.2kW/kg,较日本哈默纳科同类产品成本降低 60%;运动控制采用模型预测控制(MPC)算法,配合 16 位高精度编码器,关节角度控制精度 ±0.05°,5 级台阶跳跃落地误差≤2mm,动态稳定性居国内领先。
感知系统:集成奥比中光 Gemini 330 双目 3D 相机(分辨率 1280×720)与速腾聚创 RS-LiDAR-M1 激光雷达(探测距离 200 米),点云密度 200 线,环境建模精度达厘米级,2025 年新增热成像模块后,可在 - 20℃至 55℃极端温度下实现物体精准识别。
产业链定位:覆盖 “核心部件自研(电机、减速器)- 运动控制算法开发 - 整机集成 - 场景落地” 全链条,核心部件自主化率超 80%,是国内少数具备全栈研发能力的企业。
核心公司:
长盛轴承:供应自润滑关节轴承,适配 H1 关节模组,提升运动可靠性,寿命超 2 万小时;
奥比中光:独家供应 3D 视觉传感器,支撑环境感知与导航定位;
曼恩斯特:联合开发固态电池模组,将 H1 续航提升至 6 小时以上;
卧龙电驱:提供伺服电机,技术复用汽车领域,功率密度与稳定性满足工业场景需求;
华锐精密:高精度刀具用于电机轴加工,年供应量超 10 万件,保障电机核心部件加工精度。
2. 智元机器人(Agibot)
具身智能领军者,工业场景量产标杆
背景与战略定位:
2023 年由华为前 “天才少年” 团队创立,总部位于深圳,聚焦 “AI + 机器人” 深度融合,核心目标是成为全球通用具身机器人领导者。公司成立之初即确立 “以大模型驱动机器人泛化能力” 的技术路线,2025 年实现第 1000 台机器人量产下线,工业场景出货量跃居国内第一,是行业内成长最快的企业之一。

股东与资本支撑:
股东阵容涵盖科技巨头(腾讯)、产业资本(比亚迪、上汽)、顶级 VC(高瓴、红杉)及国资基金(上海具身智创基金),2025 年获京东科技战略投资,资本注入重点用于 “具身智能大模型研发 + 宁波临港工厂建设”。其中,比亚迪的入股不仅提供资金,更在硬件成本控制(如轻量化关节模组联合开发)、制造业场景资源(如汽车工厂试点)方面形成深度协同。
核心产品与技术突破:
工业级具身机器人远征 A1/A2:远征 A2 作为量产主力机型,负载能力 15kg,定位精度 ±0.02mm,搭载自研具身智能大模型 “AgiBot Brain”(参数规模 718B),支持 “语音指令 - 任务规划 - 动作执行” 全流程闭环。在汽车零部件组装场景中,可通过 1 小时视频学习掌握内存条插接、螺栓拧紧等高精度操作,任务成功率达 95%,较传统工业机器人泛化能力提升 32%;2025 年获某汽车零部件企业大额订单,用于产线上下料与设备维护,单台机器人年替代人工成本超 60 万元。
通用人形机器人灵犀 X2:全身 55 个自由度,手部 11 自由度采用肌腱驱动,力控精度 ±0.1N,可完成穿针引线(孔径 0.5mm)、玻璃器皿抓取等精细操作;搭载比亚迪联合开发的轻量化关节模组,扭矩密度 200N・m/kg,较特斯拉 Optimus Gen2 提升 15%,整机重量降至 60kg,运动灵活性显著提升。灵犀 X2 已出口德国、日本等 12 国,教育、科研场景订单占比超 40%。
数据与算法壁垒:自建 4000 平方米数据采集中心,覆盖家居、工业、商超等 100 + 真实场景,累计采集 80 万小时机器人操作数据,构建的 “AgiBot World” 数据集包含 3000 种物品交互样本,长程任务(60-150 秒)占比 80%,规模是 Google OpenX-Embodiment 的 10 倍,为具身大模型训练提供核心数据支撑。
产业链定位:聚焦 “具身智能大模型 - 核心部件联合开发 - 工业场景定制化集成”,核心优势在于算法与场景的深度结合,工业场景解决方案成熟度国内领先。
核心公司:
富临精工:合资成立项目公司,独家供应电关节模组,采用一体化设计降低成本 30%;
中大力德:行星减速器批量用于远征 A2,精度达 3 角分,寿命超 2 万小时,国产化率超 80%;
江苏雷利:空心杯电机及伺服系统适配灵犀 X2 手指关节,响应速度 3ms,保障精细操作;
蓝思科技:灵犀 X1 关节模组及 OmniPicker 夹爪独家供应商,采用碳纤维材料减重 25%;
柯力传感:六维力传感器用于灵巧手,精度 ±0.5% FS,国产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 1/3,大幅降低硬件成本。
3. HW(极目机器)
科技巨头跨界入场,AI与通信技术赋能
背景与战略定位:
2023 年HW在东莞成立全资子公司极目机器,正式切入人形机器人赛道,定位为 “鸿蒙生态人形机器人核心研发平台”。公司依托HW在 AI 芯片、大模型、5G 通信领域的技术积累,聚焦工业与家庭两大场景,目标是通过 “端 - 边 - 云” 协同重构机器人技术架构,2024 年注册资本增至 38.9 亿元,彰显华为对机器人业务的战略级投入。乐聚旗下的夸克机器人,是国内首个接入鸿蒙系统的机型,支持云端调度、5G-A通信和多传感融合,强调在开放生态下的灵活应用。

股东与资本支撑:
HW技术有限公司 100% 持股,股权结构单一,资金与技术资源完全由华为体系内调配。研发投入主要来自年度研发预算(2024 年HW研发投入超 1500 亿元),重点投向 AI 芯片适配、大模型优化、仿生运动控制等核心领域。
核心产品与技术突破:
鸿蒙生态人形机器人 “夸父”:身高 1.75 米,体重 65kg,全身 36 个自由度,核心特点是 “鸿蒙生态互联 + 强 AI 决策”。产品支持与HW手机、智能家居无缝联动,例如通过手机 APP 下发 “打扫客厅 + 启动空调” 的复合指令,夸父可自主规划路径完成多任务协同;工业场景中,夸父搭载昇腾 910B 芯片(算力 320Tops)与盘古大模型 5.5(参数 718B),多模态感知与决策效率较行业平均水平提升 8 倍,电力巡检场景中故障识别准确率达 99.5%。
通信与运动控制技术:集成华为 5G-A 通信模组,时延 < 10ms,实现 30 公里外远程实时控制,解决高危场景下的人机协作问题;仿生神经拟态控制系统处于研发阶段,通过强化学习优化动态步态,在 15° 斜坡行走测试中,步幅误差 ±2mm,能耗降低 18%,技术对标波士顿动力 Atlas。
硬件创新:自研 192 线激光雷达,探测距离 250 米,点云密度 300 线,环境建模精度达 2mm;2025 年新增液冷超充技术,30 分钟可补充 80% 电量,续航提升至 7 小时,满足工业场景全天作业需求。
产业链定位:聚焦 “AI 芯片 + 大模型 + 通信模组” 核心技术输出,通过生态合作完成整机集成与场景落地,形成 “HW技术赋能 + 合作伙伴制造” 的模式,避免重资产投入。
核心公司:
埃夫特:联合研发工业机器人关节,2025 年研发投入超 9000万元,重点突破高精度传动技术;
兆威机电:微型传动模组用于颈部与手指关节,精度 0.1mm 级,保障精细动作控制;
拓斯达:AI 视觉系统适配,支持工厂质检场景,识别速度达 20件 / 分钟;
祥鑫科技:灵巧手关节模组核心供应商,加工精度达 0.01mm,满足力控需求;
禾川科技:执行器总成用于重载机型,支持 20kg 负载,适配工业搬运场景。
4. 天工机器人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特种场景技术引领者
背景与战略定位:
由优必选牵头,联合小米、京城机电等企业于 2024 年成立,总部位于北京亦庄,核心定位是 “全球极端环境人形机器人研发与量产平台”。公司依托股东在消费电子、工业制造、液压技术领域的资源,聚焦高动态、极端环境作业场景,2024 年发布全球首款纯电驱拟人奔跑全尺寸人形机器人 “天工 Ultra”,填补国内极端环境人形机器人空白。

股东与资本支撑:
股东结构均衡,北京小米机器人、北京优必选智能、北京京城机电各持股 28.57%,北京亦庄机器人持股 14.29%,形成 “消费电子(小米)+ 机器人技术(优必选)+ 工业制造(京城机电)+ 地方国资(亦庄)” 的资源协同模式。资金主要来自股东增资与地方产业基金,2025 年研发投入超 5 亿元,重点用于液压驱动系统优化与量产线建设。
核心产品与技术突破:
天工 Ultra:身高 1.8 米,体重 75kg,核心优势是 “高动态性能 + 极端环境适应能力”。产品采用 30MPa 高压液压驱动系统,配合电液伺服阀,关节响应速度 500Hz,奔跑速度达 8km/h,可完成多级阶梯攀爬(台阶高度 20cm)与半程马拉松(21.1km),步频稳定性 ±2 步 / 分钟,能耗仅为人类选手的 1/3;机身采用铝合金框架(密度 2.7g/cm³)与碳纤维复合材料,减重 30%,防护等级 IP68,支持 1 米水深作业,可在 - 20℃至 55℃温度范围内连续工作 8 小时,极端环境适应性国内领先。
运动控制与感知:20 自由度仿生躯干(含 3D 弹性脊柱)支持 ±30° 侧弯与 360° 旋转,双足跳跃高度突破 1 米,跌倒自恢复时间 < 3 秒;感知系统集成速腾聚创激光雷达与红外热成像相机,在粉尘、雾雪等恶劣环境下仍能保持 98% 以上的物体识别率。
产业链定位:聚焦 “极端环境专用机器人研发 + 液压驱动系统自主化”,核心技术壁垒在于液压与电驱的融合控制,填补国内特种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空白。
核心公司:
京城股份:独家供应液压元件,压力控制精度 ±0.5MPa,保障高压驱动系统稳定性;
领益智造:战略合作开发模组化关节,采用一体化设计,降低维护成本 40%;
奥比中光:全身配置 Gemini330 系列 3D 相机,感知精度 ±1mm,支持复杂地形定位;
征和工业:高强度链条传动系统定制,寿命超 2 万小时,适配极端环境磨损需求;
赛福天:高强度绳索材料供应,断裂强度达 2000MPa,支撑攀爬场景。
5. 卓益得机器人(Zhuoyide)
科研教育场景细分龙头
背景与战略定位:
成立于 2021 年,总部位于上海,专注科研教育与公共服务场景,核心目标是 “成为全球人形机器人科研教学解决方案领导者”。公司早期以高仿真表情机器人切入市场,后续推出通用人形双足机器人平台,为清华大学、MIT 等顶尖院校提供实验室解决方案,科研教育场景市占率国内第一。

股东与资本支撑:
自然人李清都持股 47.9%(创始人),上海诺彧智能持股 33.9%,成都点亮曙光基金(地方产业基金)持股 10.3%,股权结构以创始人主导 + 产业基金辅助,2024 年完成 A 轮融资,资金主要用于高仿真技术研发与全球高校合作拓展。
核心产品与技术突破:
高仿真表情机器人 Ulaa:核心特点是 “拟人化表情 + 情感交互能力”。产品集成 60 种面部微表情(如皱眉、微笑、挑眉),面部硅胶皮肤采用 3D 打印技术,纹理精度 0.05mm,触感与真人皮肤相似度 95%;搭载自研情感计算模型,通过卷积神经网络(CNN)分析人类表情与语音语调,情绪识别准确率超 90%,已用于心理咨询场景,用户满意度达 92%。
行者系列通用人形平台:行者三号作为主力机型,采用肌腱(绳)驱动技术,重量较传统电机驱动降低 40%,步速 3m/s,越障高度 15cm,能耗较竞品降低 25%,动态续航 6 小时;支持二次开发,开放运动控制接口与传感器数据,全球 50 余所高校基于该平台开展机器人步态优化、AI 交互等研究,2025 年在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 1500 米项目中,行者三号以 11 分 45 秒 90 夺冠。
伦理与安全技术: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 “机器人伦理决策系统”,基于规则引擎与强化学习,在医疗护理场景中可自主判断是否执行高风险操作(如患者跌倒辅助起身),决策响应时间 < 200ms,获科技部 “科技创新 2030” 专项支持。
产业链定位:聚焦 “科研教育专用机器人研发 + 高仿真技术突破”,核心优势在于场景定制化与技术开放性,是科研领域人形机器人核心供应商。
核心公司:
征和工业:链条传动系统定制,适配肌腱驱动结构,寿命超 2 万小时;
赛福天:高强度绳索材料供应,直径 0.5mm,断裂强度 1500MPa,保障肌腱驱动可靠性。
6. 云深处科技(DEEPRobotics)
足式机器人技术沉淀,产品差异化布局
背景与战略定位:
成立于 2017 年,总部位于杭州,早期以四足机器人为核心产品,2024 年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核心定位是 “极端环境足式与人形机器人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在足式机器人领域积累深厚,四足产品 “绝影” 系列全球销量超 5 万台,2025 年获达晨财智、国新基金近 5 亿元 C 轮融资,加速人形机器人量产。
股东与资本支撑:
创始人朱秋国持股 18.2%,杭州空见投资(产业资本)持股 11.9%,云栖创投(地方 VC)持股 6.3%,股权结构以创始人主导 + 产业资本加持,C 轮融资后估值达行业头部水平,资金主要用于人形机器人关节模组研发与电力巡检场景落地。
核心产品与技术突破:
极端环境四足机器人绝影 X30:防护等级 IP68,支持 - 20℃至 55℃温度范围,续航 8 小时,负载能力 15kg,已批量应用于国家电网电力巡检(替代人工攀爬电塔)、消防救援(废墟搜救)等场景,单台机器人年节约人工成本 80 万元。
人形机器人 DR01:全身 40 个自由度,核心技术壁垒在于 “关节模组自主化”。自研 J80 关节模组集成无框力矩电机与行星滚柱丝杠,扭矩 300Nm,寿命超 2 万小时,成本较进口产品降低 60%;运动控制采用模型预测控制(MPC)算法,在碎石路面行走时身体晃动幅度 < 5mm,避障反应时间 < 50ms,可完成电塔攀爬(70° 倾角)、工具操作(如螺栓拧紧)等工业任务,重复定位精度 ±3mm。
产业链定位:覆盖 “足式机器人量产 + 人形机器人关节自研 + 极端场景落地”,核心优势在于足式与人形技术的协同,极端环境作业经验丰富。
核心公司:
国茂股份:高扭矩减速器联合研发,适配 DR01 腰部关节,负载能力 50kg;
万通智控:气压传感器适配极端环境,精度 ±0.5% FS,保障压力监测可靠性;
丰立智能:精密齿轮箱定制,噪音控制≤45dB,适配工业场景静音需求;
信质集团:电机定转子批量供应,铁损降低 15%,提升电机效率。
7. 星动纪元(Star Dynamics)
清华系技术孵化,具身智能新锐
背景与战略定位:
2023 年由清华大学机器人实验室团队孵化,总部位于北京,核心定位是 “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研发与工业物流场景落地”。公司依托清华大学在强化学习、运动控制领域的技术积累,聚焦工业物流细分场景,2025 年完成近 5 亿元 A 轮融资,推出首款量产机型 STAR1。
股东与资本支撑:
股东包括清华大学(通过技术转移间接持股)、丰立智能(A 股上市公司,持股比例未公开)、信质集团(A 股上市公司,持股比例未公开),核心团队来自清华、北大及伯克利分校,形成 “高校技术 + 产业资本” 的孵化模式。A 轮融资由鼎晖 VGC 领投,资金用于具身智能大模型训练与 STAR1 量产。
核心产品与技术突破:
STAR1 人形机器人:身高 1.6 米,体重 55kg,全身 55 个自由度,核心应用于工业物流(如仓库分拣、零部件搬运)。产品最高关节扭矩 400Nm,支持搬运 8kg 重物,奔跑速度 6m/s,较优必选 Walker S 提升 30%;运动控制采用模型预测控制(MPC)与迭代线性二次调节器(ILQR)融合算法,在跳跃测试中落地位置误差 ±2mm,能量利用率提升 20%,续航达 5小时。
具身智能大模型 ERA-42:参数规模 1.3 万亿,支持跨模态学习(如从视频学习装配技能),在工业物流场景中,STAR1 可通过 10 分钟视频学习掌握新物品分拣流程,首次尝试成功率 85%,泛化能力较传统机器人提升 40%;与国家电网合作开发电力巡检专用算法,故障识别准确率达 99%。
产业链定位:聚焦 “具身智能大模型 + 工业物流场景定制”,核心优势在于算法与场景的快速适配,适合中小批量、多品类工业场景。
核心公司:
丰立智能:精密齿轮独家供应,齿形误差 < 3μm,保障关节传动精度;
信质集团:电机定子批量供应,铁损降低 15%,提升电机能效。
8. 银河通用(GalBot)
多模态大模型驱动,服务场景创新
背景与战略定位:
成立于 2023 年,总部位于深圳,创始团队含斯坦福博士及 AI 领域资深人士,核心定位是 “具身多模态大模型通用机器人研发,聚焦零售与医疗服务场景”。公司差异化路线是 “以多模态大模型提升机器人交互能力”,2025 年获美团、北大燕缘创投等亿元级融资,推出双臂轮式仿人机器人 GalBot X1。
股东与资本支撑:
美团持股 14.98%(产业资本,提供零售场景资源),北大燕缘基金持股 1.93%(高校背景,提供 AI 技术支持),深创投、恒旭资本等机构持股,形成 “科技巨头 + 高校 + VC” 的资本组合,资金主要用于多模态大模型研发与服务场景试点。
核心产品与技术突破:
GalBot X1 双臂轮式机器人:采用 “轮式移动 + 双臂操作” 结构,工作空间达 2.4 米,支持同时搬运 2 个 5kg 物品,核心应用于零售货架整理(盒马鲜生试点)与医疗物资配送(北大人民医院试点)。产品搭载自研 “银河之心” 多模态大模型,可同时处理视觉(商品识别)、语音(用户指令)、触觉(物品抓取力控)数据,在零售场景中,通过自然语言指令 “补充第三层的牛奶”,可自主完成货物识别、抓取、摆放全流程,任务完成时间 < 3 分钟;医疗场景中,可自主乘电梯、开关门,配送效率 10 单 / 小时,替代 3 名人工。
情感交互技术:与北大合作开发 “机器人情感交互系统”,通过语音语调与微表情分析用户情绪(准确率 88%),在老年护理场景中可主动发起对话,缓解孤独感。
产业链定位:聚焦 “多模态大模型 + 服务场景集成”,核心优势在于人机交互体验,适合对服务质量要求高的零售、医疗场景。
核心公司:
天奇股份:模块化关节定制,支持快速更换,降低维护成本;
中鼎股份:旋转关节模组联合研发,寿命超 10 万小时,保障长期使用可靠性。
9. 众擎机器人(Zhongqing Robotics)
核心部件专精,工业集成赋能
背景与战略定位:
成立时间未公开,总部位于深圳,核心定位是 “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研发与工业场景系统集成”,技术覆盖运动控制、感知算法,重点为汽车、电子制造行业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公司差异化优势在于 “核心部件自研 + 集成能力强”,2025 年与安徽众擎成立合资公司,拓展华东工业市场。
股东与资本支撑:
创始人赵同阳持股 24.66%,Stone Robotics(阿联酋资本,提供海外市场资源)持股 20%,深圳市众鸣投资持股 11.11%,股权结构兼顾国内运营与海外拓展,资金主要来自产业资本与地方政府补贴,用于核心部件产能建设。
核心产品与技术突破:
ZQ-01 工业级人形机器人:负载能力 20kg,重复定位精度 ±0.03mm,核心应用于汽车总装(广汽集团试点)、电子元件装配场景。产品自研伺服电机功率密度 3kW/kg,六维力传感器精度 ±0.5% FS,在汽车螺栓拧紧场景中,扭矩控制误差 <±2%,良率 99.9%;运动控制采用仿生步态算法,行走速度 2m/s,步幅误差 ±2mm,跨越 30° 斜坡成功率 100%,可适应工厂复杂地面环境。
核心部件技术:与中鼎股份合作开发关节密封件,耐温范围 - 40℃至 120℃,寿命超 1 万小时,成本较进口产品降低 50%;自研伺服驱动器响应频率 5kHz,支持实时扭矩控制,适配工业高精度操作需求。
产业链定位:聚焦 “核心部件(电机、传感器)自研 + 工业场景集成”,核心优势在于部件与场景的匹配度高,适合对精度、可靠性要求高的工业场景。
核心公司:
中鼎股份:密封件联合研发,保障关节在高温、油污环境下的可靠性;
多伦科技:视觉识别系统供应,支持工业质检,识别准确率 99.8%;
信质集团:电机转子批量供应,效率提升 15%,降低能耗。
10. 越疆机器人(Yuejiang)
协作机器人龙头,教育工业双轮驱动
背景与战略定位:
成立于 2015 年,总部位于深圳,是全球协作机器人领先者,2024 年在香港上市(“中国协作机器人第一股”),核心定位是 “协作机器人研发与教育、工业场景落地”。公司早期以桌面协作机器人打开市场,累计出货量超 8 万台,2025 年拓展人形机器人相关技术,形成 “协作机器人 + 人形技术储备” 的产品矩阵。
股东与资本支撑:
未公开详细股东结构,关联 A 股公司晋拓股份(603211),为其提供铝合金压铸件,形成 “整机研发 + 核心部件配套” 的协同模式。上市后融资主要用于协作机器人产能扩张与人形技术研发,2025 年研发投入超 3 亿元。
核心产品与技术突破:
桌面协作机器人系列:负载范围 0.25-30kg,重复定位精度 ±0.02mm,核心应用于电子组装(富士康生产线)、教育实训(全球 1000 余所高校)。产品自研伺服驱动器响应频率 5kHz,力控精度 ±0.5N,在电子元件插装场景中(引脚间距 0.5mm),良率 99.9%,较人工提升 3 个百分点;支持拖拽示教,普通工人 10 分钟可掌握操作,降低使用门槛。
云平台与教育生态:“越疆云” 平台支持远程监控与故障诊断,设备停机时间缩短 60%,运维成本降低 40%;教育场景推出 “机器人实验室解决方案”,包含硬件设备与课程体系,覆盖中小学至高校,国内教育机器人市占率超 30%。
产业链定位:聚焦 “协作机器人量产 + 教育生态建设”,核心优势在于产品性价比高、教育场景资源深厚,是协作机器人领域国产化标杆。
核心公司:
晋拓股份:铝合金压铸件独家供应,适配协作机器人关节,减重 20%,提升运动灵活性。
二、跨界巨头与外资企业:
技术引领与全球供应链布局
11. 特斯拉(Tesla)
全球行业标杆,技术路线引领者
背景与战略定位:
通过 “宏图计划” 第四篇章将人形机器人(Optimus)列为核心战略业务,马斯克公开表示 “未来 80% 公司价值将来自机器人”,核心定位是 “家庭与工业通用人形机器人研发,推动全球机器人产业规模化”。特斯拉依托自动驾驶、电池、AI 芯片领域的技术积累,采用 “极简设计 + 规模化降本” 路线,目标是 2027 年量产 100 万台 Optimus,将单价降至 2.5 万美元。
股东与资本支撑:
股东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包括先锋领航、贝莱德等,研发投入来自特斯拉年度预算(2024 年超 200 亿美元),重点投向 Dojo 超算、Optimus 产线建设,得州超级工厂已启动 Optimus 专用产线建设。
核心产品与技术突破:
Optimus Gen 3(2025 年底原型机):身高 1.7 米,体重 60kg,全身 28 个自由度,核心优势是 “高性价比 + 强 AI 泛化能力”。产品采用 4680 电池系统(能量密度 260Wh/kg),续航 8 小时;手部 22 自由度采用肌腱驱动,可完成穿针引线(孔径 0.5mm)、8kg 重物抓取,动作速度较 Gen2 提升 30%;运动控制采用迭代线性二次调节器(ILQR)算法,在 15° 斜坡行走时步幅误差 ±2mm,能耗降低 18%。
AI 与算法壁垒:基于 Dojo 超算训练端到端模型,支持从随机互联网视频学习新技能(如功夫动作、家务操作),首次尝试成功率 78%;多模态神经网络融合 8 摄像头视觉(处理 1.2TB/h 数据)与力传感器,抓握压力控制精度 ±0.5N,可适应不同材质物品抓取(如玻璃、金属、布料)。
产业链定位:全球人形机器人技术标杆,核心优势在于规模化制造能力与 AI 算法领先性,其技术路线(如肌腱驱动、端到端模型)深刻影响行业发展方向。
核心公司:
三花智控:热管理系统核心供应商,成本占比 12%,适配 4680 电池散热需求;
拓普集团:底盘部件供应,采用轻量化设计,减重 20%,提升运动灵活性;
鸣志电器:步进电机供应,精度 ±0.1°,用于手指关节,保障精细操作;
汉威科技:气体传感器供应,检测精度 ±0.1ppm,适配工业场景安全监测;
旭升集团:铝合金压铸件供应,用于机身结构,减重 15%。
12. Figure(美国)
灵巧操作专家,资本估值领跑
背景与战略定位:
美国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成立时间未公开,核心定位是 “通用人形机器人研发,聚焦仓储与家庭服务场景”。公司以 “灵巧操作 + 多机协同” 为技术差异化方向,2025 年 C 轮融资超 10 亿美元,估值达 390 亿美元,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计划 2025 年量产 Figure 03。
股东与资本支撑:
股东包括英伟达(提供 AI 芯片与算法支持)、英特尔资本、LG 科技风投,C 轮融资由软银愿景基金领投,资金主要用于 Figure 03 量产线建设与 Helix 大模型优化。
核心产品与技术突破:
Figure 03:身高 1.68 米,体重 58kg,负载 15kg,续航 5 小时,核心优势是 “灵巧操作与跨机器人协作”。手部 22 自由度支持 0.1mm 级精准抓握,可完成组装钟表零件(齿轮直径 2mm)、折叠衣物等精细任务;搭载端到端通用控制模型 Helix,支持多机器人协同决策,在仓储分拣场景中,5 台 Figure 03 组成的集群效率达 200 件 / 分钟,较人工提升 3 倍;与亚马逊合作开发仓储专用算法,订单分拣准确率达 99.9%。
产业链定位:全球灵巧操作技术领先者,核心优势在于手部精细控制与多机协同,适合对操作精度要求高的仓储、家庭场景。
核心公司:
鸣志电器:步进电机独家供应,寿命 2 万小时,适配手指关节;
兆威机电:空心杯电机供应,响应速度 3ms,保障精细动作控制;
绿的谐波:谐波减速器供应,齿隙 < 1 角分,提升传动精度;
长盈精密:手部关节模组独家供应,签订三年协议,金额超 10 亿元,采用一体化设计降低成本 30%。
13. 1X(挪威)
气动驱动路线探索者,家用场景先行者
背景与战略定位:
2014 年成立于挪威,曾用名 Halodi Robotics,是英伟达 “机器人军团” 成员,核心定位是 “家用双足人形机器人研发,探索气动驱动技术路线”。公司差异化路线是 “以气动人工肌肉(PAM)实现拟人化柔顺动作”,2024 年获 A 股公司中坚科技战略投资,加速全球化布局。
股东与资本支撑:
股东包括挪威本土基金、中坚科技(A 股上市公司,持股比例未公开)、英伟达(技术与资本支持),2025 年融资主要用于家用场景试点与量产能力建设。
核心产品与技术突破:
NEO Gamma 家用机器人:身高 1.5 米,体重 45kg,续航 4 小时,核心应用于家庭安保、简单家务(如扫地、倒水)。产品采用气动人工肌肉(PAM)驱动,动作柔顺性接近人类,握手压力控制 ±0.5N,倒水溢出量 < 5ml,避免家庭场景中物品损坏;搭载英伟达 Jetson AGX Orin 芯片,支持多目标追踪(同时识别 10 个物体)与路径规划(避障时间 < 50ms),家庭安保误报率 < 0.3%;支持快速更换电池模块(30 秒内完成),满足全天使用需求。
产业链定位:气动驱动技术探索者,核心优势在于动作柔顺性,适合对安全性要求高的家庭场景,填补家用人形机器人气动路线空白。
核心公司:
中坚科技:铝合金结构件独家供应,采用轻量化设计,减重 30%;
南山智尚:特种面料供应,用于机身外壳,防水透气,提升使用体验;
大业股份:高强度钢丝绳供应,抗拉强度 2000MPa,用于气动肌肉传动。
三、特种场景与生态赋能:
填补产业链细分空白
14. 开普勒机器人(Kepler Robotics)
高危作业解决方案提供商
背景与战略定位:
成立于 2023 年,总部位于苏州,核心定位是 “高危作业人形机器人研发,聚焦化工、核设施维护场景”。公司依托多传感器融合技术,为高危环境提供 “机器人替代人工” 解决方案,2025 年与涛涛车业合作开发户外作业机器人,拓展场景边界。
股东与资本支撑:
创始人杨华持股 63.6%,上海灵领企业管理持股 13.9%,天津尚势基金持股 3.7%,股权结构以创始人主导,2025 年获汉威科技战略投资,资金用于气体检测模块研发与高危场景试点。
核心产品与技术突破:
KR-1 高危作业机器人:身高 1.7 米,负载 20kg,支持 5G 远程控制,核心应用于化工园区巡检(中石化试点)、核设施维护(国家能源集团试点)。产品集成激光雷达(探测距离 150 米)、热成像相机(0.1℃灵敏度)与气体传感器(检测精度 ±0.1ppm),多传感器融合后异常识别准确率 99.8%;六轴协作机械臂重复定位精度 ±0.05mm,在核设施维护中可完成辐射剂量检测(精度 ±0.1μSv/h)与设备维修,替代人工进入辐射区域,保障人员安全。
产业链定位:高危作业机器人细分龙头,核心优势在于多传感器融合与远程控制技术,填补高危场景人形机器人应用空白。
核心公司:
柯力传感:六维力传感器供应,精度 ±0.5% FS,保障操作安全性;
兆丰股份:行星滚柱丝杠联合研发,寿命超 2 万小时,适配重载需求;
银轮股份:热管理系统供应,散热效率提升 20%,保障高温环境工作;
汉威科技:气体传感器独家供应,检测精度 ±0.1ppm,适配化工场景。
15. 赛力斯(Seres)
汽车产业链协同,工业机器人跨界玩家
背景与战略定位:
依托汽车制造产业链优势,布局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与整机制造,核心定位是 “汽车产业链协同型工业机器人研发,聚焦汽车总装场景”。公司差异化优势在于 “利用汽车制造经验优化机器人结构设计,降低硬件成本”,2025 年与hw合作开发机器人电机系统,强化技术能力。
股东与资本支撑:
股东包括小康控股、东风汽车(汽车产业资本),资金主要来自汽车业务利润与地方产业基金,2025 年研发投入超 2 亿元,重点用于电机系统与汽车场景适配。
核心产品与技术突破:
SERES Robot 1 工业机器人:身高 1.75 米,负载 18kg,续航 6 小时,重复定位精度 ±0.05mm,核心应用于汽车总装(长安汽车工厂试点)、零部件搬运。产品采用永茂泰铝合金压铸件(减重 30%)与隆盛科技精密齿轮(齿形误差 < 2μm),利用汽车轻量化与精密制造技术,降低硬件成本 25%;与华为联合开发伺服电机,功率密度 2.8kW/kg,支持汽车总装线 6 小时连续作业,替代 200 名工人,年节约成本 1.2 亿元。
产业链定位:汽车产业链跨界玩家,核心优势在于制造经验与成本控制,适合汽车等规模化工业场景。
核心公司:
永茂泰:铝合金压铸件独家供应,适配机身结构,减重 30%;
隆盛科技:精密齿轮供应,齿形误差 < 2μm,提升传动效率。
16. 青龙机器人(RoboSense 旗下)
感知系统核心供应商,生态赋能者
背景与战略定位:
速腾聚创(RoboSense,港股代码02498.HK)旗下机器人品牌,核心定位是 “人形机器人感知系统研发,为整机企业提供激光雷达与视觉融合解决方案”。公司依托速腾聚创在激光雷达领域的技术积累,聚焦感知层核心部件,是行业内少数专注于机器人感知系统的企业。
股东与资本支撑:
速腾聚创 100% 持股,资金与技术资源完全由速腾聚创调配,2025 年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机器人电池管理系统,拓展感知外的核心部件领域。
核心产品与技术突破:
青龙 X1 感知系统:集成 RS-LiDAR-M1 激光雷达(探测距离 200 米,点云密度 200 线)与多摄像头(分辨率 4K),AI 识别准确率 99.7%,支持 360° 环境建模,精度达 2mm。系统采用传感器融合算法,在强光、雨雾等恶劣环境下仍能保持稳定感知,已批量供应宇树科技 H1、天工 Ultra 等机型,在电力巡检场景中,帮助机器人实现电塔部件精准识别,故障识别准确率提升至 99.5%;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电池管理系统(BMS),支持 - 20℃至 55℃宽温域工作,过充保护响应时间 < 1ms,延长电池寿命 30%。
产业链定位:人形机器人感知层核心供应商,核心优势在于激光雷达技术领先性,是感知系统国产化标杆。
核心公司:
速腾聚创:激光雷达独家供应,2025 年上半年全球机器人激光雷达市占率 18%,排名第三。
17. 优必选(UBTech)
全球人形机器人头部企业,全栈技术积累深厚
背景与战略定位:
2012 年成立,总部位于深圳,2023 年在港股上市(代码 09880),是全球人形机器人头部企业,核心定位是 “全栈自研人形机器人研发,覆盖教育、服务、工业全场景”。公司早期以服务机器人打开市场,Walker 系列人形机器人累计迭代 4 代,2025 年参与 “天工” 机器人总成制造,技术实力获行业认可。
股东与资本支撑:
股东包括腾讯、鼎晖投资、启明创投等,上市后融资超 50 亿港元,研发投入持续高企(2024 年超 15 亿元),重点用于伺服电机、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突破。2025 年与特斯拉联合开发 AI 运动算法,强化技术协同。
核心产品与技术突破:
Walker S1 工业人形机器人:负载 12kg,定位精度 ±0.02mm,核心应用于汽车工厂设备巡检(广汽、吉利试点)、电子元件质检。产品自研高性能伺服驱动器扭矩密度 200N・m/kg,响应频率 5kHz,质检速度达 20 件 / 分钟,准确率 99.8%;运动控制采用 ROSA 2.0 操作系统,支持跨场景任务切换(如从搬运到质检),任务切换时间 < 100ms,兼容 ROS 生态 80% 开源算法,降低二次开发门槛。
Walker X 商用人形机器人:身高 1.45 米,体重 47kg,支持语音交互与导览服务,国内服务型机器人市占率第一(68%),已应用于深圳机场、大型商场等场景,日均服务 2000 人次,用户满意度 95%。
技术壁垒:全球人形机器人有效专利 2790 项(截至 2025H1),覆盖减速器、编码器、运动控制全栈技术,专利数量居行业第一;伺服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部件自主化率超 90%,成本控制能力领先。
产业链定位:全球人形机器人全栈研发标杆,核心优势在于技术积累深厚、场景覆盖广,是行业技术标准制定重要参与者。
核心公司:
居然智家:智慧家庭场景落地合作,覆盖 50 个城市,推动 Walker X 进入家庭服务场景;
珠城科技:连接器批量供应,适配高速数据传输,保障多传感器数据同步;
天奇股份:产线自动化集成服务,提升 Walker S1 量产效率,良率达 98.5%。
人形机器人产业正经历从技术验证向规模商用的关键转折。头部企业如智元、宇树通过全栈自研与供应链深度绑定,在工业与消费场景中快速崛起;HW、特斯拉等跨界巨头凭借 AI 与通信技术优势,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未来,随着核心部件国产化率提升至 80% 以上(2027 年目标)与具身智能大模型突破,人形机器人将在智能制造、医疗护理、家庭服务等领域实现大规模替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邮箱:15236061639@163.com
QQ:60298351
微信:a18137798589
人形机器人作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下一代智能终端,正处于从技术验证向规模化商用的关键转
2025 年 10 月 23 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
日前,马斯克宣布特斯拉第三代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设计定型将推迟至明年一季度。延期的主要原因是灵